“建”管用机制 开创招才引智新局面
聚焦夯实基础、形成合力,构建上下联动、一体推进工作机制,人才工作领导体制更加优化、管理效能显著提升。一是建立“一体联动”新机制,形成统筹推进工作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组长”、合力抓人才工作机制,各旗(区)建立协同落实机制,将人才工作作为各级党委(党组)专项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大幅提高人才工作考核在年度考核中所占比重,形成上下联动、一体推进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建立“上门引才”新机制,变“坐等客来”为“三顾茅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拜访院士等顶尖人才,上门对接高水平科研机构,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流高校开展宣介。组织举办“暖城之邀”系列引才活动,密集开展招才引智和城市推介。上半年,全面启动“名校引才专项行动”,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高校举办“暖城之邀——招才引智进高校”引才宣介和专场招聘活动,累计达成引进意向1178人。三是建立“以才引才”新机制,构建以才聚才良好局面。全力放大金之钧、武强2个院士团队的“葡萄串效应”,通过“以才引才、以才荐才、以才聚才”方式把人才“朋友圈”越拓越大,新引进中国工程院李根生院士担任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聘请21位院士为市政府特聘科技顾问,邀请27批、72人次院士赴鄂尔多斯市对接合作。
“给”稳定政策
擦亮招才引智新名片
主动对标先进发达地区,努力打造积极开放、精准有效、比肩一流的政策体系。一是抓好政策体系搭建。构建“1+N+X”的全新人才政策体系,即出台鄂尔多斯市历年来力度最大、覆盖最广、支持方式最灵活的“人才新政30条”,配套制定50余项实施办法和落实细则,在金融、教育、国资等领域按需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二是强化政策集成供给。将人才和科技创新有机融合,印发实施《建设全国一流创新生态实施方案》《人才和科技创新驱动三年行动方案》,出台“支持产业集群发展12条”“优化营商环境500条”等政策措施,推动人才发展、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协同联动。三是推进政策迭代升级。建立“政策落实—效果评估—优化提升”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和政策实施效果跟踪评估制度,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政策评估,及时解决政策落实“堵点”“难点”问题,全力打造人才新政2.0版,进一步提升人才政策比较优势。
“舍”真金白银
打造招才引智强磁场
鄂尔多斯市财政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并将旗区人才科技经费投入情况纳入专项考核,形成市、旗(区)人才科技经费投入联动机制,对人才引育、载体建设、团队发展、创新项目等给予全方位经费支持。一是足额保障人才引进。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紧缺专业人才等各类人才以及引才企业、中介机构等给予奖励补贴,年度人才工作经费70%以上用于兑现各类人才奖补政策,切实让人才和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二是择优支持人才项目。组织开展人才团队项目评选,对创新创业成效突出的人才团队择优给予资助奖励,对科技计划项目优先申报并给予研发经费支持。2022年,给予10个科技领军人才项目、18个产业创新创业团队研发经费1900万元,在全区率先启动实施6个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共计投入研发经费1.2亿元。三是联动保障平台建设。市、旗、经济开发区(园区)和企事业单位合力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载体平台建设,市级人才专项资金采取“先建后补”方式对重点创新平台给予经费支持,保证载体平台持续发展。2022年,全市落实人才专项资金1.37亿元、同比增长85%,科技支出12.1亿元、同比增长48%,带动规上企业研发投入85.6亿元、同比增长32%。2023年,市本级预算安排人才专项资金1亿元、科技专项资金9.8亿元。
“搭”施展平台
共建招才引智交流桥
为高端人才引育、关键技术攻关、创新项目孵化开辟新阵地、搭建新平台,构建了与产业链、创新链相匹配的人才链。一是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全力推进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和鄂尔多斯实验室、碳基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新型电力系统重点实验室、矿鸿工业互联创新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给予2个院士团队充分的科研、行政、财务、人事等自主权,实现事业留人。其中,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正式揭牌,首期重点实施智慧矿山和零碳机场等9项攻关课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吸引7个研发团队加入,并成功发布智能运载机器人首台(套)创新成果;碳中和研究院与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院所14个创新团队建立合作,孵化落地5家高新技术企业;矿鸿工业互联创新重点实验室已全面开展国内首个国产工业操作系统研发应用;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的鄂尔多斯实验室首批布局CO2制备绿色航煤技术和合成气一步法制备烯烃芳烃技术。二是建设科创服务平台。推动建设鄂尔多斯人才科创中心、零碳产业园人才科创园、高新区人才科教园和8个旗区人才科创基地,构建形成“一心两园八基地”科创服务平台体系。其中,建成投用的鄂尔多斯人才科创中心总面积7.6万平方米,设有“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顶尖人才团队工作站、科技大市场、人力资源孵化基地等21个服务区,已进驻余艾冰、白勇等院士团队和32家企业。三是建设“人才飞地”。按照“不求所在、但求所有、务求所用”原则,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布局建设“人才飞地”,在北京成立鄂尔多斯人才科创中心北京分中心,计划年内正式启用。引导和支持本土企业与市外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发创新“飞地”,鄂尔多斯电冶集团与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吸引集聚了31名高级工程师、70名硕博研究生,累计取得自主核心技术专利228项,并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34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团体标准19项,产出内蒙古自治区级科技成果12项,承担科技兴蒙重大项目5项。
“优”服务保障
当好招才引智好管家
大力实施人才生态提质工程,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一是优化服务环境。深化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市、旗(区)统筹建立领导结对联系专家工作机制。先后组织335名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休假疗养,向1645名高层次人才发放免费体检卡,走访慰问171名专家人才、34个人才团队,专家人才获得感、礼遇感得到进一步增强。二是优化生活环境。设身处地为人才考虑,解决好人才住房安居、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构建优质的人才生活服务保障体系。以人才安居为例,全市建成“拎包入住”式专家人才公寓1536套、总面积13.45万平方米,兑现高层次人才安家补贴和购房补贴4034万元,协调解决38名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问题。三是优化社会环境。开展人才凝心聚力工程,完善人才荣誉制度和激励体系,启动建设人才主题公园,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打造“人才鄂尔多斯”工作品牌和“暖城之邀”引智品牌,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人才工作宣传口号,持续提升城市及“人才鄂尔多斯”品牌形象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激”创新活力
释放招才引智强动能
充分激发企业主体动能和企业人才创新活力,推动人才科技创新破题见效,让人才资源转化为优势生产力。一是激发企业主体动能。创造性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投入、无研发机构、无发明专利“三清零”行动,推动190家企业实现“三清零”、较2020年增加113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5%;有研发投入的达到222家、较2020年增加131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2%。同时,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2022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8家、同比增长34.1%,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58家、同比增长110.7%,增长幅度均创历年之最。二是激发成果转化活力。坚持以项目为引导,通过加大对科研产出的专利、标准等进行奖补,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人才新政实施以来,全市专利授权量累计达5982件,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088件,位于全区前列。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全国首台(套)智能矿山机器人、全国首创抗脑胶质瘤新药、全球首创氢舟电解水制氢系统、国内首条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线等一大批行业尖端科研成果集中推出。此外,鄂尔多斯新能源实验中心正式启动运营、填补了全区新能源检测计量产业的空白。三是激发产才融合动力。强化产业人才培养,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聚焦“风光氢储车”等新兴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精准培育产业人才。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力度,推进与内蒙古工业大学共建新能源学院,打造职业教育强市。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成立羊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备组建“政、产、学、研、财、用、金、服”为一体的鄂尔多斯科技创新联盟,推进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作共建内蒙古研究院及内蒙古实验室建设,构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体系。
下一步,鄂尔多斯市将紧紧围绕自治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努力在人才工作上“闯新路、进前列”,争取在人才和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让人才成为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奋力打造全国一流创新生态和西部一流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