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增强文化认同 焕发北疆文化独特魅力

  □刘春子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北部边疆发展不仅需要物质基础,精神文化基础同样居于不可低估的位置。内蒙古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文化方面的问题与挑战。一段时间以来,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整体质量、规模水平、产业结构、业态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其根本原因仍是对北疆特色文化的认知不深入、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文化元素的提炼不够精准,未能充分释放其资源势能。大力发展北疆特色文化产业,就必须深刻认识北疆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挖掘边疆民族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精准把握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高质量推进北疆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建设是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柱,其核心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筑牢文化之基、凝聚精神伟力。边疆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各族群众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而这离不开文化建设提供的精神动力。高质量发展中的文化建设目标应当是凝聚社会精神,营造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把中华文化视为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民族之魂。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让各族群众建立起平等认知,进而能在平等性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自觉,增强文化建设的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能够引导各族群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聚合力,能够将生活于不同传统民族文化体系中的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作为一种内在凝聚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综合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提高各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的程度,并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聚合,增强文化建设的凝聚力,为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构筑精神支柱、凝聚思想共识。

  列宁说过:“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所谓“两种民族文化”,一种是消极的利己的民族上层精英文化,另一种则是积极的、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文化。为此,应当在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前提下,既坚守根本又不断与时俱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高质量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多元一体”为原则,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交流、交融,构建中华各民族共创共享的中华文化。高质量推进北疆文化建设,能够让各族群众实现高度的中华文化认同,充分认识到本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文化产业发展要从各族人民切实文化需求出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与服务为着力点,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使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性原则,通过创意和技术加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业态产品、消费空间、宣传渠道、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创新发展,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持续开发民族文化市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

  北疆文化资源大致可以归类为文化旅游资源、节庆文化资源、民间手工艺资源、民族演艺资源等。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生态资源、民族历史遗产、特色街镇村落等,内蒙古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气候多样,沙漠、草原、高原、河湖、野生动植物等资源极为丰富多样;牧区、林区完整地保留了诸多民族特色建筑体与建筑群、民俗礼仪、民族歌舞等内容丰富、价值极高的文化资源,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北疆各民族浓郁的社会历史风貌与民俗文化风情。节庆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传承至今的传统民族文化节庆与基于民族传统开发的创新型现代民族文化节庆,要注重对其中蕴含的积极价值观的挖掘与呈现,推动节庆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民间手工艺资源,在金属、木具、土陶、石器、皮具等门类中,北部边疆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艺,如弓箭制作、桦树皮制作、皮艺、刺绣、石雕、铜银器制作等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驰名海内外。民族演艺资源,主要是依托民族文化故事,融音乐、舞蹈、民俗礼仪、民族服饰及舞台灯光艺术、创意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创新型文化资源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更为强调民族文化与大众审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注重民族元素的挖掘与运用,注重文化消费者的体验感、参与感、沉浸感。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必须立足北疆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根据文化资源的类别特点,本着保护优先,适度、科学、可持续开发的原则,充分释放民族文化资源势能,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实现北疆文化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当前,随着文化与旅游、科技、农业、工业、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的深度融合,“文化+”“+文化”的全产业链、价值链发展态势更趋明显。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必须依托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农业的强强联动,强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共同助力产业振兴。要大力推动北疆文化特色产业的提档升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提升对科技应用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引进懂文化、懂技术、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中的创新应用。在内容生产方面,培育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在场景应用方面,运用AR/VR虚拟现实技术复原难以呈现的民间习俗、文物古迹、非遗技艺等,以立体沉浸式、体验式等方式,让北疆文化焕发独特魅力。

  加强对北疆文化品牌的宣传推广,加强对北疆文化旅游目的地、旅游精品线路、旅游新产品的营销,拓展北疆文化旅游对外宣传渠道,借助各种文化旅游活动平台做好北疆文化品牌的宣传推介。创新文化品牌营销渠道,积极创新“互联网+文化旅游”营销推广模式,构建“线上线下”互动营销、融合营销、精准营销新体系;加快文化旅游传统营销向智慧营销转型,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内蒙古文化旅游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建立北疆文化智慧文旅营销新系统;运用门户网站、自媒体、社交媒体、融媒体等媒介,着力打造“爆款”北疆文化品牌宣传物料,撬动互联网万亿流量。拓展文化旅游市场空间,突出内蒙古生态、民族、边地等优势,持续巩固核心客源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客源市场,精心培育潜在客源市场,推动境外旅游营销中心和旅游形象店建设,加大北疆文化品牌在主要客源市场的营销推广力度。加强北疆文化特色产业的国内外合作,深化国内区域合作,积极开展跨省市区文化交流活动,培育打造跨省区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推动国内文化产业区域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旅游、文博遗产、文化艺术、节庆活动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北疆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区域新闻
   第05版:北疆文化
   第06版:出彩
   第07版:乌海
   第08版:乌兰察布
增强文化认同 焕发北疆文化独特魅力
在文化认同中推进北疆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