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实际行动,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
●深刻把握北疆文化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在一致性,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景剑峰 王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既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特性的科学把握,也体现了对文化建设的深邃思考。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实际行动,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
一脉相承,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连续性是指某个事物或现象的持续、无间断或一致性的特征。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最为鲜明且最为基础的特质,北疆文化作为其中璀璨的明珠,生动展现出一致性的特征。中华民族由各民族交融凝聚而成,中华文明因各民族文化交融汇聚而兴旺发达、生生不息。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过程中,北疆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石器时代拉开了内蒙古地区人类历史的序幕,大窑文化、红山文化、裕民文化等反映了远古先民的生存状况。考古发现证明了北疆地区的先民与蓝田人、丁村人、北京人等人种有着密切的联系,“之”字纹样反映出兴隆洼文化与中原地区的磁山文化、北福地文化有着文化交流交往,华北地区的仰韶文化元素也在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中找到了印证。自石器时代起,历经商周争锋、秦汉一统及至明清盛景,先民们在辽阔的北疆大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既有中华文明共性、又有北疆特色的地域文化。各民族共同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图景,共同构筑起中华文明的基石。
辉光日新,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日新者,久而无穷也。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域特点,铸就了北疆文化创新性的文化属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通过融合创新的方式,多元文化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北疆文化的内涵。唯变所适,革故鼎新。北疆文化的不断创新在考古遗址中得到生动印证。兴隆沟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证明内蒙古地区是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中心区的一部分;朱开沟文化时期,农牧兼营与游牧经济初步形成,畜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宁城县南山根遗址出土的青铜短剑、装饰品等,具有浓厚的草原色彩。北疆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融合创新发展,生动展现出北疆文化的辉光日新,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典范。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典型代表如《胡笳十八拍》《敕勒歌》等作品既表现出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又具有明显的多元文化元素。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创造的漫瀚调,体现着各族人民质朴纯真的情谊,展现出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向内凝聚,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
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统一性强调整体性、协调性和一致性,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共享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铸就了独具一格的北疆文化。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鲜明体现为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深深熔铸于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中。在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曾遭遇很多重大挫折,但中华民族融为一体的状态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没有毁灭,靠的是中华文明具有的高度文化认同。
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等历史佳话。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要着眼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好北疆文化故事,唱响北疆文化品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民胞物与,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唯物史观认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不同的生产方式,而不同的生产方式又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内蒙古地域辽阔,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北疆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生动体现。自远古时代起,内蒙古地区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的地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的热土,是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以游牧文明为特征的内蒙古地区,对农耕地区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同时,农耕地区需要游牧地区提供大量的牲畜及畜产品,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极强的互补性决定了内蒙古地区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万事如意”花草纹锦、绣有“龙”“凤”“仙境”等中原色彩图案的织物在北疆大地广为流行,儒家文化与北疆文化深度融合,各类文学作品广为传播,北疆文化展现出突出的亲和力、凝聚力、包容性和开放性。
和合天下,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华文明是一种“和”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精神理想平和而坚毅,胸襟宽广而开阔。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靠的是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诸多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和平是各民族的共同追求,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先进的农耕生产与技术工艺传入北疆大地,各民族共筑和谐家园;长城沿线形成了民族交融的文化带,各族人民互通有无、互鉴交融;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与贸易往来,形成了互利互补的友好模式。在和平氛围下形成的北疆文化,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有力证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内蒙古地区,各民族在这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多民族多元文化在这里激荡碰撞,锻造出丰富多彩的文明,共同创造了灿烂多彩的北疆文化。我们要深刻把握北疆文化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在一致性,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推动各民族文化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作者分别系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