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你,是牵挂也是幸福

  □本报记者  王玉琢  郝雪莲

  乔来生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锡尼镇布哈岱村农民,今年69岁。本已年近古稀,是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可她为了瘫痪在床的侄儿,依旧操劳,30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守护在侄儿身旁,给予他最温暖、最珍贵、最特殊的“母爱”。

  来到乔来生家,老两口正在玉米地里忙乎着。乔来生一家常年以种地和养羊为生,20多亩玉米地断断续续就得收两个月左右。穿着厚衣服都略显瘦弱的身躯、佝偻的背、布满生活风霜的脸颊、如树枝般粗糙的双手,是这位朴实勤劳的农村老人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在乔来生干活的时候,她的侄儿连贵龙就坐着电动轮椅在村子里遛弯。每次乔来生的丈夫将连贵龙抱在轮椅上,她都会仔细检查一遍绳子,嘱咐丈夫多给绑几个绳结,唯恐连贵龙摔着、磕碰着。“看见车就停下,别去刺多的地方,看见路上有坑就绕过……”这些话,她一天不知要说多少次。

  1993年,乔来生丈夫的弟弟连子刚夫妇意外去世,留下年仅3岁的侄子连贵龙和连飞龙双胞胎兄弟。乔来生自己已经有3个孩子,看着两个侄子无依无靠,夫妻二人毅然决定将他们接到家里照顾。连贵龙6岁时,突然有一天全身疼痛,乔来生夫妇带着他到当地医院紧急治疗,但后来连贵龙还是不能行走,吃喝拉撒、穿衣、睡觉,这些最简单的事都需要人帮忙。

  对于生活无法自理的连贵龙,乔来生从未有过抱怨。“他长这么大,我们都没舍得打一下……”从连贵龙几岁到十几岁再到现在三十多岁,有不少人劝过乔来生,让她把连贵龙送到福利院,可她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意让孩子离开。

  “这娃娃爱吃肉,顿顿有肉才行。陌生人都不会给他喂饭,要真送走了,我怕他饿,从三岁就和我们睡在一个炕上,我早就习惯了……”乔来生摸着连贵龙的头,像对待小婴儿一样。

  提及连贵龙,乔来生总有说不完的话,眼里都是怜爱。看见连贵龙轮椅的轮胎扁了,会让丈夫给儿子打电话买一个新的送回来。听到有能治疗连贵龙的方法,她总想要试试,偏方、检查、药物,三十年间从未放弃治疗的可能性。

  “要能有个神医,一下治疗得我们这个娃娃能站起来走路,那就太好了。”这句玩笑话,包含着乔来生对连贵龙的牵挂与爱,而这份无私、炙热的爱从未停止过。

  (杭锦旗融媒体中心记者  岳金鹤参与采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读图
   第06版:青春号
   第07版:通辽
   第08版:出彩
   第09版:经济周看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一针一线绣出多彩童年
阿嘎如泰的致富“密码”
有你,是牵挂也是幸福
全区工会十方面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那声枪响 开启一个奔向胜利的新征程
感恩奋进再展新作为
常态检查筑防线 拧紧燃气“安全阀”
久久为功 让沙漠披绿生金
简讯
为乡村振兴插上“语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