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冬奥会“三朝元老”的坚持

申鸰与她的奖杯、奖牌。
  □文/图  本报记者  柴思源

  申鸰觉得,用“永不言弃”来形容自己是再精准不过的了。

  作为内蒙古医科大学的一名退休教师,授课曾是她最熟悉的日常。日常之外,她还有最热爱的事情——短道速滑。

  31岁成为短道速滑裁判,39岁从零开始学英语,47岁成为ISU(国际滑联)短道速滑裁判员,61岁被任命为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组比赛编排记录长,65岁成为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体育协调处短道速滑项目竞赛主任……今年70岁的申鸰是目前国内唯一的ISU短道速滑编排记录长。因为短道速滑,申鸰成为冬奥会“三朝元老”,因为永不言弃的人生信条,她把热爱的事做到极致。

  12岁开始练习速滑,申鸰有过短暂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生涯。在高校执教后,因为对冰场的不舍,申鸰在朋友的建议下尝试走上裁判之路。

  “我当运动员没有像叶乔波那样升过国旗;我当教练,也没有培养出像王濛那样的运动员,那么我当裁判,我就想走到最高级。”申鸰的人生轨迹总是和滑冰有着千丝万缕的“羁绊”。

  想要做到“天花板级别”的ISU裁判,首先要过的就是英语关。平衡好本职工作和家庭的申鸰跟着广播电台的函授节目和电视大学学英语,她还请学校的外教把短道速滑的规则逐条朗读后录下来,反反复复聆听,熟悉英文规则。

  2000年,申鸰成为了ISU裁判,成为ISU裁判意味着有了执裁奥运会的资格,“我的梦想就是能够为奥运做些什么,但那时候我没想到会让我去(执裁)奥运会。”申鸰说。

  2014年索契冬奥会前,申鸰收到了来自国际滑联的任命书。她被任命为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组比赛的编排记录长。“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怎么就掉到我头上了?我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申鸰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心情。

  事实上,申鸰口中的幸运是靠多年的坚持和努力换来的。在此之前,她已经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短道速滑世锦赛等多项国际赛事的编排纪录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计算机系统介入比赛,50岁时还只会开关机的申鸰开始学用电脑,赶上年轻人的步伐。“作为编排记录长,我必须掌握这些东西。现在的年轻人思维敏捷,也很能干,我没有年龄上的优势,所以我要比年轻人更努力!”申鸰说。

  接收报名单,统计参赛人数,编排竞赛日程,记录运动员成绩,进行下一轮次的编组,及时下发分组表……每次比赛,编排记录长总是所有裁判员中最先开始工作的,这个位置不仅需要十足的细心和耐心,还需要丰富的经验。

  到了2018年,冬奥会来到韩国平昌,因缘际会,这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又落到了申鸰头上,成就了她独一无二的工作经验。那时,申鸰也已经被提名为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竞赛主任候选人。

  很快,经过国际滑联和冬奥组委的批准,申鸰最终被任命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竞赛主任,65岁的她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工作。“竞赛主任可与我以往的裁判工作性质截然不同,其工作职责涉及到了与比赛相关的方方面面,任职后,我也感受到了无穷的压力。”申鸰说。在筹办冬奥会期间,申鸰的工作涉及到了赛事交通、餐饮、场馆场地建设和大型体育器材采购等,不懂就去学,因为热爱这片冰,申鸰对未知从来没有恐惧。

  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的顺利举行,意味着69岁的申鸰站好了冬奥会裁判生涯的最后一班岗。“竞赛主任一职是对我的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协调组织、抗压能力等最为严苛、严峻和严酷的一次综合挑战。很欣慰,我挺住了!”申鸰感慨万千。

  70岁,是一位ISU裁判正式告别执裁工作的年纪。今年短道速滑世锦赛间隙,国际滑联为申鸰举办了温馨的退休仪式。不过,与短道速滑大半生的“羁绊”并没有这么容易放下,申鸰说:“虽然真的到了应该告别冰场的年纪,但是我还是很不舍。特别是‘十四冬’马上就要在内蒙古举办了,如果需要,我还是时刻准备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读图
   第06版:市场监管
   第07版:锡林郭勒
   第08版:出彩
   第09版:通辽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内蒙古全民健身
青春赛道我们一起拼!
百余名残疾人共享运动乐趣
我区开展青少年 残疾人运动员选拔工作
室内健身运动热起来
●快讯
冬奥会“三朝元老”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