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胸怀家国 以“双一流”建设挺膺担当

我们毕业了。
  面向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如何开放办学,在竞争中发展,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是内蒙古大学面对的时代课题。内蒙古大学深知,扎根祖国北疆,突出需求导向,在服务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中作出一流创新,在提升贡献中实现“双一流”,是学校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内蒙古大学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引领带动优势学科围绕自治区两件大事特色发展、提速发展。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强化重点领域集中攻关,形成“立足学术前沿,突出需求导向”的生动实践,涌现出一批面向产业需求的重大创新技术和成果。

  李光鹏教授团队成功培育出双肌鲁西牛等3个新品系,农业农村部专家组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对我国黄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具有里程碑意义”。李喜和教授团队研制了奶牛性控X冷冻精液高效生产新技术、新产品,实现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产业化推广应用,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农业农村部专家组评价“该成果技术应用水平和推广规模居国际领先”。国家羊遗传评估中心负责人刘永斌教授通过羊种业大数据系统推动联合育种,献力国家种业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刘东军教授团队开展阿尔巴斯绒山羊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系统建立优化了多种细胞遗传资源保存方法及繁育体系,相关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选育3个马铃薯新品种,填补了我国马铃薯模式研究材料方面的空白,为马铃薯突变体创制和重要农艺基因发掘提供支撑。祁智教授团队完成8亿亩天然草原土壤采集和测试工作,建立起自治区天然草原土壤库,绘制出草原20种矿质元素含量分布图,为恢复草原生产力提供了重要依据。2023年,学校9项成果(人选)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占2022年度全区自然科学一等奖授奖总数的50%,二等奖4项,约占全区自然科学二等奖授奖总数的1/4。“高分子N-卤胺复合体系的构建及其抗菌效应研究”获自治区首个自然科学奖特等奖。

  蓬勃绽放的创新之花,源于立足长远、不断厚培的发展沃土。

  按照“构筑高峰、振兴理科、提升文科、做强工科、拓展交叉”学科发展思路,促进学科交叉深度融合,构建协调可持续、雁阵式布局的一流学科体系——

  以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打造学科高峰,辐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以生态学、民族学等优势特色学科为支撑,以数理化、文史哲、经管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纪检监察学科等为基础,夯实学科根基,持续提升基础学科实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以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化学材料等领域为突破,全面升级改造、做强做精工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按照“构建大平台,汇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导向,构建服务国家和自治区战略需求的科研创新体系——

  重点打造以赵东元、金力、张涌3位院士领衔的材料化学科学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创新中心、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等集成攻关大平台,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和产业重大需求;以学科群为基础,整合优势学科资源,组建跨区域、跨学校和跨学科的富有创新活力的交叉学科队伍,形成草原家畜与牧草表型组学创新团队、草地生态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创新团队。2019年以来,自然科学领域获准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课题、子课题)3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9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9项,191篇社科类专家咨询报告被国家、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及相关部门采纳,社会服务有力有效。

  “推进产教融合,获取更多发展资源,推动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在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看来,扎实推进学校中心工作与教育强国战略工程、与自治区两件大事强连接、真融合,是学校保持活力的密码。

  随着“双一流”建设驶入快车道、步入黄金期,内蒙古大学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取得长足进步。如今的内蒙古大学,化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材料科学、植物与动物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新增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平台数量15个、新增社科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5个,获批3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双创历史新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5版:评论
   第06版:出彩
   第07版:要闻
   第08版:专题
锚定“双一流”担使命 砥砺新征程建新功
思想引领 培育堪当重任时代新人
人才为本 厚植“近悦远来”沃土
胸怀家国 以“双一流”建设挺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