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实干笃行释放现代农业新动能

美丽的赛汗乌素村。王超 摄
巴音陶亥镇的盐碱地养出致富虾。郝飚 摄
村干部直播带货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出去。郝飚 摄
乌海葡萄成为品牌受到市场青睐。高瑞鹏 摄
现代化蛋鸡养殖基地。王江宇 摄
乌达区现代生态园成为乌海市的“菜篮子”。王超 摄
  □郝飚 王江宇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农牧业强区,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战略举措。近年来,乌海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按照“生态、高效、特色、精品”都市型农业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本地农畜产品供给能力,擦亮“葡萄之乡”金字招牌,有效促进了农区居民增收致富。如今行走在乌海市的农区大地,一个个乡村不仅产业兴旺、充满活力,而且景色宜人、设施完善,农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乌海市正用实际行动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贡献力量。

  扩数量  推动标准化建设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冬日的乌海,田野褪去了丰收的色彩,一栋栋温室大棚内却生机盎然,反季节果蔬种植乘势而上,迎来产销旺季。新建温室“忙”了,沉睡资源“醒”了,“冬歇”变“冬忙”,这些喜人的变化只是乌海市不断推进农业农田标准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近年来,乌海市深入推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扩大优质农田和设施农业面积,于2023年制定印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2023—2025年)》,明确“一率先、两增加、三示范、四控制、七配套”的工作目标,同时先行启动高标准农田基础配套项目,为全域建设打基础、做示范。

  同时,乌海市持续开展撂荒地复耕复产工作,推进实施三个千亩粮食生产示范片区和一个高产村建设项目,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保护机制,不断压实粮食安全工作责任,多措并举提高粮食产能。目前,8800亩高效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已完成,下达各类补贴资金1321.5万元,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8.48万亩。持续加大发展设施农业工作力度,通过组建工作专班,摸清全市设施农业底数,盘活闲置温室,实现资源再利用,今年新增设施农业300亩,盘活闲置温室240.73亩,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1.15万亩。2021年开始,持续推进荣冠生猪标准化养殖、丰和百亩设施草莓、阳光田宇现代化智能自主蓄热式高效日光温室等一批新建扩建项目落地实施,设施农业面积增加15%左右,设施农业利用率达95%以上。在“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都市型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带动下,乌海市的“菜篮子”拎得更稳了,“果盘子”种类更丰富了。

  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乌海市不断巩固提升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水平,聚焦地膜回收率及秸秆综合利用率均100%的目标要求,制定出台了《乌海市农产品产地环境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目前全生物降解地膜覆膜面积占乌海市覆膜总面积的55%以上,远超自治区平均水平。计划开展秸秆肥料化试验示范,推进实施万亩秸秆深翻还田项目,不断提高秸秆肥料化利用率。

  提质量  促进产业化发展

  今年,乌海市的葡园绿道“吸粉无数”,这条全长16.8公里的葡园绿道将原本各自封闭的9个农业产业园和9500余亩苗圃一体贯通,将观光、农家乐、采摘、露营、研学串珠成链,从一条普通的乡间道路变身为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和乡村振兴成果的集中示范区。如今,三产相融互促发展的乌海葡萄产业不仅是城市的闪亮名片,还成为农业增效、农区居民和企业增收的支柱产业。

  从“乌金之海”,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葡萄之乡”,乌海市多年来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功能,推动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目前,乌海市已储备产业项目45个,计划投资27亿元,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进展顺利。

  与此同时,乌海市积极开展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将龙头企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主体联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协同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增值增效,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较2021年分别增长3%、20%和6.5%。

  作为自治区规模最大的葡萄商品生产基地,多年来,乌海市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资金支持,不断推进葡萄产业发展壮大。目前乌海市葡萄保有面积近3万亩,种植品种达100余种,葡萄酒年生产加工能力14300余吨,位居自治区同行业之首。100%葡萄果汁、有机葡萄干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乌海葡萄深加工产品开始由单一葡萄酒向多品类发展,全市葡萄产业初加工率达100%,深加工率达40%。

  同时,乌海市还被列为黄河中上游欧亚种葡萄优势栽培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乌海葡萄”获国家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全国农业品牌名录,品牌价值达10.44亿元;“汉森”获中国驰名商标,“吉奥尼”“云飞”等5家企业品牌获内蒙古著名商标,“乌海葡萄”及葡萄酒在国内外质量评比大赛中获奖200多项,形成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乌海葡萄”及葡萄酒品牌。乌海市持续加大“乌海葡萄”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提升力度,建立葡萄产业链项目库,储备项目18个,发布乌海葡萄“蒙”字标团体标准,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让更多绿色优质农畜产品走出地方、走向全国,农畜产品知名度及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聚能量 乡村振兴添动力

  乌海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和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打造了一批年收入50万至100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聚焦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有序提高农区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区全面进步、农区居民全面发展。

  “今年养殖情况挺好,现在一共有25只羊,16头牛,前段时间出栏了2头牛,收入2万多元,地里今年收成也不错,日子越过越好,有奔头。”脱贫户赵子清家住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巴音乌素村,在“一户一策”帮扶计划中,赵子清通过小额信贷、教育帮扶、技术指导等方式搞起了养殖,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增收致富。

  现在,赵子清家的院内一派牛羊满圈的热闹景象。今年,赵子清还通过小额信贷扩大了养殖规模,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增加收入。受惠于帮扶政策的赵子清感受到了满满的踏实感和幸福感。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定收入是关键。长期以来,乌海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落实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精准识别、精准救助、精准管理,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任务,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农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76元,位居自治区第二位,同比增长6.3%。

  乌海市各村镇以党建为引领,精准施策、量体裁衣,通过“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在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支撑、品牌培育上下功夫,带动农区居民增收致富。围绕葡萄种植、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广“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进一步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依托农业综合体,推进特色文化旅游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千里沃野绘新景,“农”墨重彩著华章。踏上新征程,乌海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上闯出一条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的共赢之路,全力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用实际行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乌海新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加快落实“五大任务” 推动高质量发展 理论特刊④
   第06版:乌海
   第07版:出彩
   第08版:锡林郭勒
   第09版:要闻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出彩
   第12版:收藏
实干笃行释放现代农业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