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中

  □本报记者  郝飚

  近日,一场由乌海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直机关工委、市民委、市文体旅游广电局联合打造的“弘扬北疆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乌海市红色经典文艺课堂在乌海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精彩唱响。

  在这个别开生面的课堂上,乌海乌兰牧骑创新地将音乐艺术与红色文化、民族团结等内容有机融合,通过器乐现场演奏,融入声乐演唱的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办好两件大事串联成五个篇章,生动鲜活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各民族团结奋斗故事。队员们精湛的演出赢得了台下近千名观众的阵阵掌声。

  “今天的演出就像一部教科书,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了红色历史,更加体会到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这堂党课很新颖、很生动、很感染人、凝聚人,我们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办好两件大事汇聚力量。”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纷纷表示。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近年来,乌海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形有感有效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中。

  乌海市通过建设文化场所、创作文艺作品、开展文体活动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舞诗画《山高水长》完成首演,歌曲《清澈的爱》、舞蹈《我爱你中国》等一大批优秀歌舞作品登台展演,生动谱写了各族群众心手相连、命运与共的壮美画卷。正在创作中的舞台剧《天边的乌达》,用艺术手法生动讲述乌海市乌达区与拉萨市当雄县龙仁乡曲登羊阁村的历史渊源,展现了各族儿女心向党、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局面。乌海市还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程,建立研究人才库,完成《走进乌海》等历史文脉图书创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大力弘扬北疆文化,挖掘“三线精神”,整合境内长城、黄河沿线重要文物和文化资源,让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鲜活”起来,彰显中华现代文明特征。作为“中国书法城”,乌海市不断突出“中国书法城”品牌价值,定期举办书法产业博览会、书画展览,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书法活动,让书法这一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成为外塑形象、内聚人心的城市名片。

  同时,乌海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在党员干部中抓教育全覆盖,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安排主体班次课时占比超11%,各级党组织依托组织生活举办学习会1100余场次;在青少年中抓教育融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青少年教育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开设“红领巾思想讲堂”“云思政”线上课程等教育平台,让民族团结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在社会大众中抓宣传教育广扩面,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行动,成立“红石榴”宣讲团、志愿服务队,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和“身边的榜样”典型事迹,组织各类宣讲活动2500余场次。

  乌海市还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进宗教活动场所,通过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目前,乌海市共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2人、自治区道德模范19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2人、入选内蒙古好人榜102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6个、模范个人7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56个、模范个人68人……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模范的不断涌现,推动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开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阿拉善盟驼产业拓宽农牧民致富路
内蒙古3地入选国家 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
东胜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达标建设实现全覆盖
技能培训为新生儿保驾护航
包钢集团2023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150亿元
自治区消协2023年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6947.84万元
乌梁素海冰雪旅游节喜迎“十四冬”
赤峰新增3家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中
集宁区三大主题活动推动冬季文旅火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