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顺源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载着4台免耕气吸式精量播种机的运输车缓缓驶出,发往俄罗斯。这批总价值57.8万元的海外订单,标志着兴安盟本土农用机械设备制造企业首次实现外贸出口,更意味着兴安盟“农机赛道”的科技突围正在快速推进。
“不久后,在俄罗斯的农田里,将看到我们自主研发的播种机身影,这批高端农机产品将为机械化播种增添动力。”乌兰浩特市顺源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守元说。
作为兴安盟农用机械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乌兰浩特市顺源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集农用机械生产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为一体的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企业,现拥有26项专利,两次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
“这些年,为了助力农业实现科技突围,我们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上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刘守元告诉笔者,2022年,公司与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科技合作,成功研发出了具有播种速度快、精度高、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的新型气吸式免耕电控高速智能大型播种机,经过测试后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作业速度达21公里/小时,远超国家“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14公里/小时,提前、超额完成国家重点研发任务。同时,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公司利用高分贝照相机观察种子的滑落轨迹,解决了困扰已久的种子株距问题。
顺源农机只是兴安盟为产业突围凝聚科技力量的一扇窗口。以科技创新挖掘新赛道,用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在兴安盟各领域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上的科技“突围”从未停歇。
近年来,兴安盟聚力办好两件大事,用好用足中央、自治区科技创新支持政策,聚焦重点领域集中发力寻求科技突围,不断深化科研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巩固拓展与中国农科院、中科院东北地理所、江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联系和科研合作,解决兴安盟重点领域科研的“卡脖子”难题,以科技创新之笔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兴安盟新篇章。
农牧业领域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我家有50多只羊,自从国家号召草畜平衡,我就开始舍饲养殖‘新品种’,效益反而提升了。”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高勒镇巴彦高勒村,牧民刘宇向笔者讲述着自己的养殖故事。
刘宇口中的“新品种”羊正是兴安盟扎赉特旗在全旗范围内推广的“兴安多羔羊”。这种羊生长发育快,单只母羊可13个月2产,每产平均3只羔羊,不仅减少了基础母羊的饲养数量,还能缓解牧草消耗的压力,每只羊净收益达2000元,仅去年收益就近10万元。
走进“兴安多羔羊”的“诞生地”——内蒙古杜美牧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1000平方米的自动化现代羊舍内,一只只小羊羔依偎在母羊身边,技术总监刘学文正在查看新生羊羔的生长状况。在2023年畜禽种业发展论坛中,杜美牧业被评为“国家羊核心育种场”,为当地肉羊良种繁育、养殖提供了新支撑。
“‘兴安多羔羊’的主要饲料是玉米秸秆,兴安盟是农业大盟,秸秆资源丰富,能够满足本地牧民因地制宜进行舍饲养殖增收的条件。”刘学文说,自2010年起就开始进行本地羊育种科研,已经为100家多羔羊生态牧场试点提供了优良品种、养殖技术和科技培训,辐射带动200余户牧民发展舍饲养殖,推动扎赉特旗肉羊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
近年来,兴安盟不断加强农牧业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以创新驱动领跑农业突围。结合建设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开展优良品种本土化选育和新品种培育技术研究,实施畜品种繁育技术集成示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种源。创新实施了全域兽医社会化服务、高标准草原建设,创建了全国首个生物育种领域技术创新中心,杜美牧业、中农兴安获批国家核心育种场,一系列的试验区创建构想、创新路径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同时,兴安盟主动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勇做种业振兴排头兵,创建的“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内首个省级生物育种领域技术创新中心。通过试点工作,充分验证了兴安盟研究的大豆、玉米生物育种新品种在增产、抗性及安全方面的优异特性,为全国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兴安盟大米”亩产761.5公斤,打破内蒙古自治区水稻亩产纪录;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高达262.87亿元;兴安盟耐盐碱水稻试验区亩均产量达到552.1公斤,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
自2018年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扎根兴安盟以来,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圆满完成了袁隆平院士提出的“三年内帮助兴安盟水稻亩增产100公斤”目标,创造了兴安盟水稻产量新高。挂牌成立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试验基地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选育优质水稻新品系13个、新品种3个,“X56”“157”等优质水稻新品系、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0万亩;袁梦计划2.0、3.0、4.0等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兴安盟大米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立足兴安盟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和科技优势,如今,围绕“科技兴农、种业振兴”,兴安盟持续为打造高质量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奠定科技基础,一张张成绩单丰满而又厚重。下一步,兴安盟聚焦“农牧业赛道”的科技突围按下“加速键”,将在打造生物育种引领性高地、强化水稻育种技术创新与推广、提升畜牧业核心种源自给能力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工业领域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眼下,走进内蒙古宏达压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扑面而来的是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各生产线开足马力抢生产,工人们铆足干劲赶订单。
内蒙古宏达压铸有限责任公司深耕压铸行业38年,先后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铸造行业千家重点骨干企业”“全国压铸成长之星”“全国压铸50强”等荣誉,并且成为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公司、重汽集团、重汽大同齿轮有限公司、美国水星海事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大连创新零部件制造公司等多家主机厂的定点配套供应商,产品远销欧洲、北美。
对于这样一家企业来说,是科技改写了它的命运。
走进压铸技术研发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精美的产品,拥有专利的轴承座、火车上用的挂钩、飞机上的配件、邮轮适配的产品……
“我们企业平均每年在科研上投入资金500万元,拥有1个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压铸技术研发中心研发团队有30人。这些年,我们积极开展电动系列新能源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工艺研发,推动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综合办主任柴凤华告诉笔者,2023年以来,他们针对一汽红旗新能源车底盘支架进行研发,目前已经投入生产。
在兴安盟,传统产业不断加强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乌钢变“绿钢”,“绿钢”变“特钢”。乌钢的华丽蝶变是兴安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代表。
在敬业集团乌兰浩特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炼钢厂转炉车间,既看不到烟尘,也闻不到刺鼻的气味,干净又清爽。
“烟尘都顺着烟道进入到一次除尘中,我们通过电除尘还能将含铁的杂料回收再利用,我们还有二次除尘以及屋顶罩上的三次除尘,实现了超低排放。”炼钢厂安全环保员赵文郁自豪地说道。
近年来,兴安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和“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再建一个绿色新乌钢”的目标定位,全面升级改造乌钢环保、设备和工艺,逐步探索出一条老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的“乌钢路径”。
2023年,乌钢全年完成铁157.7万吨、钢167.2万吨、材165.6万吨,均创历史新高;工业产值由2014年的9亿元提升至2023年的62.1亿元,实现了近7倍的增长。
据了解,2024年乌钢将投入资金5.5亿元,续建双高棒技术升级改造、120平方米烧结区域新建封闭库项目,今年7月建成投产后,热轧棒材生产效率将提升6倍。坚持牢固树立“新能源+传统产业”发展理念,把新能源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争取今年在目前40%绿电配置的基础上提高到60%,进一步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同时,计划推进绿氢炼铁项目,通过建设绿电制氢装备和高炉工艺技术改造,实现工序能耗的大幅度下降和产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为乌钢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展新空间、积蓄新动能。
“在工业领域,我们正在积极推动新能源领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并不断探索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同时,还要加强服务业领域技术创新与示范,强化兴安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兴安盟科技局局长魏久强说,兴安盟将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全方位投入格局,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严格落实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完善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确保各地科技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
此外,兴安盟还将加快成立兴安盟绿色发展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全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实现现有科研力量、课题、基地和企业的有效串联。同时,进一步巩固拓展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联系和科研合作,坚持引进人才和培育本土人才双向发力,实现科技项目一二三产整体布局、高新技术企业六个旗县市全覆盖。力争到“十四五”期末,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70家以上;柔性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60人以上,培育本土科技骨干人才100人以上。
(本版图片由兴安盟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