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信植树的力量

  □本报记者  李国萍

  山是和尚头,洪水遍地流,白天点油灯,夜里土堵门。这段曾经流行的顺口溜,是当年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边缘至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乌兰哈少嘎查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

  今年51岁的任二换从小在乌兰哈少嘎查长大,因常年饱受风沙侵袭,庄稼很难成活,乡亲们的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为了改变这一面貌,从2000年开始,任二换决定植树造林。

  “戈壁砂石不能种,我们就挖坑换土;山路崎岖无法通车,我们就手提肩扛运树苗;地表荒芜缺乏水源,我们就打井取水铺设滴灌管道。经过几年努力,第一批种的 100多亩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0%,一下激起了大伙的种树积极性。”想起当年那个坚持种树的自己,任二换感慨不已。

  绿化造林,短期内很难见到效益,尤其在砂石滩上造林更是难上加难,连年种树的任二换曾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即便再难,他都没有放弃,因为在他心中,始终相信植树的力量,相信绿色就是希望。

  2013年,在当地市旗两级林业部门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任二换带领“党员治沙工程队”成功植活荒漠原生树种,包括蒙古扁桃、沙冬青、柠条、旱榆等,当年成活率达85%。2014年,他成立了合作社,全力与巴彦淖尔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乌拉特后旗林草局合作研究荒漠化原生树种的培育与造林。此后,任二换又从山西引进酸枣嫁接灰枣和骏枣技术,成功在原生树种酸枣上嫁接山西冬枣、灰枣等食用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作为乌拉特后旗基层林草技术人员的优秀代表,任二换十几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在家乡乌兰哈少嘎查周边建成近5000多亩生态经济林,让戈壁荒漠生出绿意。多年来,他帮助和指导众多农牧民通过发展原生树种参与到防沙治沙中,被旗、市级相关部门评为“农牧民致富带头人”和“十佳科技特派员”。2023年,还荣幸地被国家林草局聘为“国家林草乡土专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先锋
   第06版:青春号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生态环保
内蒙古稳步推进 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
为天空“舞者”护航
候鸟迁飞路 你我同守护
大青山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麋鹿总数增加
林草生态管护装上“智慧大脑”
相信植树的力量
两地联手加大辽河流域 水生态环境保护
大冷山林场的马背“巡逻小分队”
治沙“黑科技”
巴彦淖尔市严查 非法野生动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