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贾雪 张启民
茫茫沙海,千沟万壑。
占了其中哪一样,都和良好生态无缘。
但是,在位于通辽市南部的库伦旗偏偏两样都占了。全旗47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沙化面积超过45%,上万条大大小小的沟壑像叶脉一般蔓延交错。
“你们夏天来就更好了,绿绿的好看极了!”春日,记者来到库伦旗水泉乡水泉村,村党支部书记王伟光一边热情相迎,一边介绍村里的“杰作”——城子沟林下经济示范园区。
“去年我们光是这块地就纯挣5万元,今年果树坐果收入肯定更多。”看王伟光一脸的自信,便知他所言非虚。
“你在这沟里其实瞅不出啥来,要是上山再瞅,就能看出变化了。前年我在山上往下一瞅,变化老大了。”在示范园区整地的村民于国华主动上前,推荐最佳“观景”点位。
5年前的城子沟,可不是让村党支部书记自豪、村民夸赞的模样。
一边是水土流失把村里的荒沟越冲越大,另一边是发展集体经济无地可用。2019年,王伟光把全村各处走了个遍,在于国华推荐的“观景”点位,荒废许久的城子沟激发了他的灵感——向荒沟要地!
说干就干!2019年,水泉村党支部决定全力推进城子沟治理工程,到2021年,根据地势平整出大小不一的地块共300余亩,梯田、果园应运而生。
“我们这个示范区有100多亩林地,去年我们跟企业合作,把土地承包给他们在林下种红干椒,人家专业,浇水施肥除草,管护得很仔细,我们的果树也跟着借了光,专家说今年就能坐果。”林下经济搞得红火,王伟光的算盘也打得更响,“今年我们不把地包出去了,我们拿地入股,年底可以按企业收益分红。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17万元,今年肯定更多。”
自2023年水泉村党支部引进“村企合作”发展模式以来,企业经营、村级入股、村民生产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但让村集体增收不少,还带动30余名脱贫户务工就业,人均增收超4000元。
荒沟变梯田、果园,跟水土流失“说再见”,与金山银山“撞满怀”。
和水泉村纬度相近的库伦旗先进苏木库力吐村,也曾饱受“地无三尺平”之苦。“别看现在这路有点颠,跟以前比已经好很多了。”库力吐村党支部书记许雅莉骑着电动车,在有些颠簸的路面上感慨道,“以前一下雨,老百姓电动车就开不进来,雨水也顺着沟坡流走了,想靠天吃饭都难。”
2023年,该村实施旱作高标准农田建设,沿着地势筑起的田埂,既是一道道“墙”,把两侧的农田牢牢护住,也是一座座“水坝”,拦住贵如油的雨水,形成1246亩壮观的梯田,水土不再流失,投产当年亩均增收200元。
2024年春播已经开始,大型机械作业的隆隆声让库力吐村沉寂了一冬的梯田热闹起来。
“有了高标准农田,我们今年就可以推行‘统种共富’模式了,村民土地流转托管可以得一笔钱、打工还能再赚一笔钱。”许雅莉对新模式的推进很有信心,“去年我们村集体增收了12万多元,大伙儿开会研究,要用这些钱给老百姓承担一部分合作医疗。今年村集体还要办农机合作社,赚更多钱给村民发福利,村民都很支持我们。”
集中连片好种田,走生态路种好田。
库伦旗是科尔沁沙地南缘干旱沙漠区,由南至北依次为石质浅山、黄土丘陵、沙沼坨甸。从库力吐村出发,一路向北,沿途可以看到不同地貌,也能感受到“走生态路”的发展思路给“库伦沟”带来的变化。
日暮时分,位于库伦旗北部的额勒顺镇敖伦嘎查耕地储备项目建设现场,十几辆工程车默契配合,抢抓所剩不多的日照时间,争取多平整出一些土地。
“先把沙坨子推平,再种上草养地,把生土变成熟土,4年以后给老百姓种粮。”嘎查党支部书记朝鲁门一直在施工现场“监工”,被风沙吹得有些沧桑的脸上满是期待。■下转第6版 ■上接第2版 “以前这里不平,老百姓在沙窝子里‘抠’出几百亩地,忙活一年也收不了多少粮。这回好了,一下子就能有5200多亩高标准农田,收入能增加好几倍。”
沙少了,田多了,人富了。看似简单的过程,却蕴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大智慧。
“走生态路、兴农牧业、打文旅牌”,库伦旗掀起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比学赶超”竞赛,各苏木镇场嘎查村屯谁都不甘落后,植树种草、治理荒沟、建设高标准农田……该旗累计综合治理科尔沁沙地279万亩(1860平方公里),先后获得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小流域治理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和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