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95后”非遗传承人的 坚守与创新

给皮画上色。
经过培训后,周边村民也加入了传播非遗文化的队伍。
为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解皮画艺术。(受访者供图)
在网络直播间展示皮画产品。(受访者供图)
全神贯注制作皮画。
  □本报记者  韩晓宇  实习记者  陈杨  马嫣然  摄影报道

  选皮、裁剪、刀刻、着色、抛光、定形……以皮革为画纸,经过65道工序,一件精美的土默特皮画作品诞生。

  蒙古族皮画艺术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十三世纪。其中,土默特皮画采用烙印、雕刻、浮雕、平面绘画等技法,汲取了壁画、彩绘、装饰画等美术特色,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制作技艺独树一帜。

  1995年出生的云博是土默特皮画第十代传承人,他自幼受父亲影响接触到了这项技艺。如今,年轻的云博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把传统技艺生活化作为研发方向,他表示:“非遗技艺代表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想让传统技艺重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更多的人感知皮画技艺的魅力。”

  云博引入现代化生产工具,并创新设计和制作工序,研发出车载户外产品、皮雕箱包、皮雕钱夹、公仔等多种多样的新式皮画产品,受到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追捧和喜爱。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不应该只是关起门来一心研究技艺,同时也要积极‘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在钻研技艺之余,云博也一直坚持组织中小学生研学活动,让青少年了解和喜爱传统非遗文化,并对周边乡村村民进行皮画制作培训,带动他们实现增收致富。

  “皮画承载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作为青年人,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是我的责任。”云博说。这位“95后”非遗传承人,正在守正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让土默特皮画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8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9版:法治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园
   第12版:视界
夏日莫尔格勒河
“95后”非遗传承人的 坚守与创新
口岸通关“加速度”
职教师生赛技能
欣赏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