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
6月18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蒙古论坛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及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及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共赴内蒙古,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共商生态保护之道、共谋绿色转型之策、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内蒙古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今天,随着论坛的举办,全国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内蒙古。这既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场深刻解读,也是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
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重焕生机,库布其、毛乌素“绿进沙退”,生态保护“短板”变“样板”、“颜值”变“产值”、“羊煤土气”变为“扬眉吐气”,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典范。论坛传递出对内蒙古的高度评价。
“我作为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片区的负责人,自2023年6月以来先后来内蒙古20多次,见证了内蒙古各级领导干部克服一切困难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先建后补’‘以路治沙’等独创的模式也让人印象深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司长李拥军为内蒙古点赞。
内蒙古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定不移保生态、抓节约、治污染、推转型、促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防沙治沙中,创造了库布其模式和磴口模式,为中国乃至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刻,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丽中国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新质生产力、双碳行动、防沙治沙、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在主论坛和2个平行分论坛上,专家学者的交流发言,是多年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汇报,也是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把脉问诊”。
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认为,水资源是内蒙古最大的瓶颈,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彻底摸清耕地、林地、草原边界,优化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科学合理确定耕地数量与质量,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同时,探索高效管水、治水、节水、用水新路子,严控高耗水的生态修复措施,切实解决耕水矛盾、生态缺水问题。
“内蒙古资源性产业结构亟待用新质生产力向绿色化转型,要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继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东北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锁成说,内蒙古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地区,要注重加强与蒙古国、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开展生态环境共建、绿色发展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蒙古要克服地广人稀、地理位置偏僻的限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把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结合起来,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说。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厚植绿色优势,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内蒙古即将翻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