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弘扬北疆文化 促进文旅消费

在非遗传承中赓续文化根脉

北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展演。郭成 摄
参观剪纸作品。
研学互动。
活动现场。
传统织绣。
技艺展演。
布贴画。
刺绣作品。
灯笼编织技艺。
皮画。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充分展现北疆大地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激发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6月15日至24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主题为“弘扬北疆文化 促进文旅消费”的北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

  培根铸魂 石榴花开绽芳华

  一幅幅剪纸惟妙惟肖、一帧帧刺绣栩栩如生、一件件饰品精美绝伦、一曲曲长调舒缓悠长……走进内蒙古展览馆,展厅中的北疆非遗精品精彩纷呈,众多非遗传承人通过互动讲解的方式,让前来参观游览的人们通过亲身体验,深切感受到了北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6月15日,北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在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举办。此次精品展包括舞台展演、精品展览、技艺展示、研学互动、非遗夜市、线上购物节及政银企对接会等。厅内展览分为“培根铸魂 石榴花开”“守望相助 团结奋进”“交融汇聚 籽籽同心”3个部分,160余个非遗项目近300位传承人、2600余件(套)非遗作品、文创产品,在这个草原最美的季节里,给广大市民带来一场感悟北疆文化的视觉盛宴。

  剪纸、年画及炕围画等传统美术类非遗象征着幸福、吉祥和长寿,表达了民众祈盼万事如意、国泰民安、民族团结等美好愿望,展现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国家级非遗项目“包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郭婷的原创剪纸作品《同心向党、筑梦中华》,以石榴、牡丹的图案以及鲤鱼灯、火箭、动车等精巧组合,表达了祖国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团结友爱。

  织绣类非遗作品承载着丰富多元的文化信息,以一针一线、一丝一缕展现了北疆亮丽的风景、淳朴的风土人情,描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国家级非遗项目图什业图刺绣是从清代传承至今的一种蒙古族传统刺绣,讲究针法及纹路,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制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再现了科尔沁文化的精粹。

  太阳代表着生命与能量、幸福与光明、和平与安宁、热忱与生机。葵花籽画和希温·乌娜吉(太阳花)就地取材、生动形象,象征着太阳的光芒、彩虹般美好的生活,寓意着人民和谐平安吉祥。“太阳花通常由动物毛皮和彩色珠石缝制而成,彩石周围的毛皮象征着太阳的光芒,传递着人们对和平、富裕和美好生活的祈愿与祝福。”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希温·乌娜吉项目的传承人乌仁说。

  和林格尔剪纸、达拉特纪事剪纸、海南剪纸、河套年画和鄂尔多斯刺绣、马鬃绕线堆绣盘以及奈曼版画、松州铁画、皮画、水墨画等技艺引人入胜,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在润物细无声中有形有感有效展示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根植在北疆大地上的非遗在新时代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守望相助 团结奋进一家亲

  “同学们,掐丝珐琅作品在制作中,需要先设计线稿,然后起稿打底、掐丝、点蓝,最后进行抛光处理,这其中的十几道步骤,运用的工艺有水墨画、中国画以及油画等表现手法……”来自巴彦淖尔市的市级非遗传承人田玉娟向前来参加“小小传承人”品牌研学活动的学生们讲解着。

  随着田玉娟的讲解,不同颜色的细铜丝通过一把小刀、一管胶水粘贴在打好底样的画框里,精美绝伦的祥云图案在灵巧的指尖延展开来。

  内蒙古非遗资源富集,底蕴深厚,是北疆文化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巴林石雕、乌拉特玉雕、掐丝珐琅等都是广大群众依托本地区丰富的玉石材料,设计雕琢成具有浓郁北疆特色的工艺品,这些作品无不体现着匠人的智慧和审美,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为推动非遗与研学深度融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火”起来,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专门设置非遗研学活动专区,开展“北疆文化展苑讲堂”“传统手工艺大课堂”“小小传承人”等品牌研学活动。元宝山葫芦彩绘、面塑、岩画、拉弦乐器制作工艺、驼具制作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传习互动,知名专家学者现场授课,大中小学生、现场观众积极参与。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敖其说:“手工技艺类非遗兼具实用性、观赏性及礼仪性于一体。匠人们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传递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王昭君是中国和亲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促成了民族和睦的一段佳话,王昭君传说具有浓郁的北疆特色,表达了对友好和平欢乐生活的向往。王昭君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达慕,是传统的群众性盛会,内容包括体育竞技、商贸交流、文艺表演等,其中“男儿三艺”是那达慕经典项目,体现了互敬互爱、平等团结、公平竞争的体育品德和“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治区各地那达慕大会遍地开花,倍受各族群众喜爱。

  从传统技艺到传统节庆,从历史佳话到赓续传承………北疆大地星罗棋布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无一不在阐释着北疆文化守望相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交融汇聚 籽籽同心筑梦圆

  内蒙古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起民族交流、文化互鉴的印记。在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

  “穿梭在一个个饱含历史感的非遗场景,体验着传统非遗的制作乐趣,耳边萦绕着悠扬的长调民歌,这种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感觉非常好。”带着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儿子来感受内蒙古大草原夏之美景的武汉市民刘智感慨道。

  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的长调民歌,是北方草原上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从静静的额尔古纳河到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从巍巍的大青山到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悠长舒缓、意境开阔,旋律极具装饰性的长调民歌,表现了思乡、思亲、赞马、劳动等场景,记录着北疆大地的诸多文化属性和人文情怀。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长城沿线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爬山调、漫翰调等为代表性的非遗项目都反映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漫翰调以即兴编词对歌的方式演唱,节奏明快、热情豪放,语言幽默诙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民族音乐文化高度融合的结晶。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多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在内蒙古大地上极其鲜明。内蒙古地区是不同文化碰撞融合的舞台,多种文化形态和谐共生、交相辉映。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极富包容性,成就了北疆文化的多样性。

  蒙医药罐疗法、白氏中医传统组方制剂方法、鸿茅药酒配制技艺等,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是我国乃至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炭烤牛肉干制作技艺、烧麦制作技艺、丰镇月饼制作技艺、多伦月饼制作技艺等,体现了四季有别、因地制宜、食医结合的有关自然、生命、健康与生活的智慧与实践,形成了丰富多彩、相互融合的北疆饮食文化传统。

  内蒙古展览馆副馆长马静认为,非遗与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非遗项目的展示,是将无形的、长期的文化传统、认知方式等,以可理解、可感知的方式呈现出来。马静说:“此次北疆非遗展力图营造接地气、有活力、生活化的文化空间,让走进这里的观众都能够充分体验、参与、交流,领略非遗的魅力。”

  夏日的傍晚,华灯初上,展览馆东广场非遗夜市热闹了起来,百余户非遗商家、文创企业、餐饮美食摊位,围绕夜购、夜食、夜秀、夜游等主题开展促进消费活动,释放消费动能,激发内蒙古文旅产业新活力。

  在北疆非遗展活动期间,一场推动银企精准对接,赋能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银企对接会随即展开。

  “未来,我们将加强对非遗系统性保护,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加大传播普及力度,提升非遗服务当代、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能力,为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和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非遗智慧和力量。”自治区文旅厅非遗处处长张丽辉说。(武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弘扬北疆文化 促进文旅消费~~~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6版:专题
   第07版:评论
   第08版:旗县融媒
在非遗传承中赓续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