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 擦亮北方海南金名片

黄河西行客栈。王超 摄
满巴拉僧庙。郝飚 摄
游客参观小三线旧址工作车间。郝飚 摄
黄河石彩绘。海宣 摄
阳光田宇酒庄葡萄种植基地。郝飚 摄
  □郝飚  鲁吟  闫振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乌海市海南区是黄河进入内蒙古的首站,黄河穿城区而过70公里。多少年来,母亲河哺育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也为这片土地孕育了深厚博大的黄河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从巴音陶亥镇渡口村东古长城烽火台遗址,到恢宏壮观、经医双修的满巴拉僧庙,再到经历了300年岁月烟尘的文冠果树……一眼千年,厚重的历史在这里积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传承。

  从险峻奇绝的一线天峡谷,到植物界的“大熊猫”——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四合木保护区……亿万年来,沧海桑田,大自然塑造了这里独具西部风情的景观。

  从黄河岸畔的西行客栈,到“观长河落日,赏葡萄美酒”的阳光田宇酒庄,再到印记激情燃烧岁月的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园……这些用现代理念和管理方式打造出的特色旅游景点,对海南区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新的挖掘和演绎,并呈现在了游客面前。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海南区依托独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擦亮北方海南金名片。

  黄河进入内蒙古首站的文化IP——黄河西行客栈

  天下黄河向东流,但九曲黄河自宁夏进入乌海市境内却一路北上,流到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后改道西行。在黄河西行的拐弯处,海南区挥毫泼墨,做起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文章,而下笔之处正是黄河西行客栈。

  端午节假期,黄河西行客栈游人如织、热闹喧嚣,农家小院——禧园里高朋满座,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游客李慧一家在禧园里吃过饭后,来到河边凉亭观景,微风袭来,清爽怡人。看着西去的滔滔黄河,望着河对岸山丘上高耸的风力发电机,远眺贺兰山阙,转过身,近处是黄墙褐瓦的民居小院、绿意盎然的林带草地,景色相映成趣。光线正好,素来喜欢拍照的李慧叫齐了一家老小,在凉亭前留下三世同堂的合影。这张其乐融融的照片会成为李慧一家的美好记忆。

  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鲁婷,在黄河西行客栈有自己的一个艺术展区——“黄河石壁画”创作基地。在这里,鲁婷用黄河石彩绘的形式,讲述母亲河的故事。鲁婷与黄河西行客栈结缘于一次游玩,她被这里大大小小的黄河石所吸引,并勾起她从小就有的画石头愿望,于是,她捡了七八块石头回家看,慢慢感受石头里面的故事。由此创作的黄河石彩绘作品——“福河女儿”系列,在深圳国际文博会和北京文博会举办期间,受到国际友人和国内艺术家赞赏。鲁婷说,黄河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每次看到黄河石,她仿佛都会随着石头穿越到时间的隧道里,追溯到黄河文化的源头和千百年来黄河岸边人们的生活。

  随着游客人数不断增加和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海南区因势利导,在黄河西行客栈推出了黄河进入内蒙古观光、黄河风景体验、黄河美食品鉴、黄河考古探寻和乡村休闲旅游等样板工程,给游客带来更多有趣的体验。随着规模的扩大,黄河西行客栈跳出了农家乐的范畴,向着黄河文化旅游的方向阔步前行。

  让人放松心情的葡萄园——阳光田宇酒庄

  每年夏秋两季,正是阳光田宇酒庄最舒服惬意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之下,多彩、浓郁、香味沁鼻的葡萄,清凉、柔和、漫山遍野的瓜果,典雅、浪漫、风格独特的酒庄……人们总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阳光田宇酒庄也是赛汗乌素村的著名景点,它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园,依地势而建的酒窖,与周边的果园、湖水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这里不仅有阳光玫瑰、夏黑等鲜食葡萄,还有美乐、赤霞珠等酿酒葡萄,品种繁多,有108种,让人目不暇接。

  酒庄兼具旅游和酿酒功能。旅游,与黄河西行客栈一起带动了周边村子餐饮、住宿行业的发展;酿酒,更调动了村民从事葡萄种植、储藏和运输的积极性。

  “葡萄美酒夜光杯”,阳光田宇酒庄生产的葡萄酒呈深宝石红色,香气浓郁、入口圆润,品质有口皆碑。酒的良好品质源于本土葡萄,这里地处葡萄黄金种植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非常适宜优质葡萄生长。以阳光田宇酒庄为主的综合性旅游观光景区,已形成了“葡萄种植+葡萄酿酒+水果采摘+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年产值8000多万元。

  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新热点——图海山文化旅游景区

  图海山,从东南方向远观,山体形似一尊睡佛。这尊睡佛仰卧,不知睡了多少年。如今,海南区已将图海山打造成以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景区由满巴拉僧庙、满巴拉僧蒙医药博物馆、满巴拉僧蒙医药研究院和满巴拉僧蒙医药养生园组成。

  “去不了布达拉宫就来乌海满巴拉僧庙转转吧,还不错,毕竟是家门口的风景,不算远也不贵,也不怕缺氧。”来自宁夏的木子游览图海山文化旅游景区后,在抖音号上如是推荐。在她的镜头里,满巴拉僧庙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既金碧辉煌,又典雅质朴,观之心静,妙不可言。

  满巴拉僧庙修建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是一座少见的经医双修寺庙,更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最早的蒙医学府。庙宇建筑风格独特、错落有致,整个建筑群金碧辉煌,融合了多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多年来,僧人们在钻研佛法的同时也精修医学教义,他们利用附近的药材研究出数十种蒙药藏药秘方,造福一方百姓。

  在满巴拉僧庙的旁边,建有满巴拉僧蒙医药博物馆、满巴拉僧蒙医药研究院和满巴拉僧蒙医药养生园。海南区通过搭建蒙医药+文旅产业特色休闲体验平台,让游客参观古迹的同时,了解蒙医药文化的传承,感受别具一格的文化氛围。

  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园

  在海南区拉僧仲街道南端,有一个地区人们称之为“六五四”。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从1965年4月开始,内蒙古小三线军工企业——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内蒙古第二通用机械厂、内蒙古第三通用机械厂及多个小三线配套项目相继在这里开工建设,并在此成立了“六五四”工程指挥部。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精神感召下,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科技人员和干部、工人义无反顾奔赴乌海。他们面对几乎无水、无电、无路、无住房的极端艰苦条件,先生产、后生活,攻克重重困难,谱写出地方军工发展的时代传奇。

  从1965年动工建设到1979年军品生产基本结束,这些小三线军工企业共创造工业产值1.82亿元、利润1985万元,在我国国防工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的军工企业纷纷“军转民”,“六五四”地区的军工企业适应时代潮流积极转型,中国第一块奥运金牌获得者许海峰的训练用枪就在这里制造,内蒙古第一台缝纫机、洗衣机、甩干机、音响等就在这里生产。“六五四”地区不仅是内蒙古机械加工制造工业的摇篮,也成为乌海装备制造工业的源头。

  时光荏苒,即使过去了这么多年,小三线军工企业的历史依然在乌海口口相传,老一辈讲得津津有味,年轻人听得认认真真。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不能忘,接续奋斗、创造辉煌的志气不能丢。2021年,为纪念这段历史而精心打造的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园在“六五四”原址焕新重生。

  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旧址“变身”城市文旅新地标,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园建设者通过“修旧如旧”的规划设计和复原式建筑施工,修复打造红色多功能厅、工具展示车间、三线大食堂等,形象生动再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园不仅承载着那段历史岁月,更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来到这里,感受先辈在艰苦奋斗中绽放的光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红色基因。

  今年5月中旬,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园迎来了海南区和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两地的青少年。青少年们参观小三线旧址工作车间、听小三线老职工讲述“三线往事”、观看“三线系列”舞台剧、品尝“艰苦创业饭”等,通过视觉、听觉和味觉,一起回忆那个年代生产者艰苦创业的情景,感受他们不畏艰辛、奋斗拼搏的精神。

  一幢幢颇具年代感的老房子、一件件古朴简单的器物、一帧帧泛黄的老照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小三线建设时期的艰苦与辉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不断吸引着游客前来参观。

  既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又有厚重的人文历史,以此为依托,海南区逐渐开设了悦动风行黄河情之运动线路、自然耕读天地情之农旅线路、山水田园合家欢之休闲线路、医养食疗保健康之养生线路、不忘初心拓未来之红旅线路、炫酷科技工业风工旅线路6条精品旅游线路,将各个旅游景点有效整合,分类串联,供游客选择。

  海南区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海南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文章越做越大、越写越精,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载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7版:旗县融媒
   第08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 擦亮北方海南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