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节”出来的高效益

  □本报记者  张俊在  郭洪申

  通辽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晓飞

  2023年,通辽市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89亿斤,比上年增加2.25亿斤;粮播面积1893万亩,比上年增加4.54万亩;粮食单产998.39斤,比上年增加9.5斤,以面积、单产和总产的“三增”迎来了粮食生产的“二十连丰”。

  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通辽也在仔细匡算着产1斤粮用水节水两本账。

  不让今天的丰收透支明天,通辽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开创性地探索出一条节水增产的高效发展模式——以浅埋滴灌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走出了高效节水农业实践的新路。

  通辽是全国11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农业用水主要依赖地下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90%以上,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地下水超采近7亿立方米。一面是水生态安全频频告急,一面是农业缺水“紧箍咒”越勒越紧,这样的水情,通辽还能不能搞现代农业?

  水粮矛盾日益突出,以水换粮难以为继。因此,通辽发展现代农业,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以水定产、量水而行,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通过解决好“种什么、怎么种”难题,破解农业用水短缺与粮食持续稳产高产的矛盾。按照规划,到2026年,通辽市将推动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提升、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覆盖“3个600万亩”,打造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

  有形之手、无形之手一起发力,通辽农业加快转型升级

  生产方式因水而变:高效节水灌溉成趋势。制定印发《通辽市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建设方案》,政策给力,规模推进,通辽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200多万亩,其中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661万亩,每年可节约6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得益于高标准农田项目,农业节水增产的新技术在全市各处农田落户。

  种植结构因水而变:压减耗水量高的作物。2023年全市优化种植结构,累计压减耗水量高的水稻、小麦等作物面积5.87万亩,推广玉米-大豆、玉米-杂粮杂豆等轮作面积57万亩。今年,通辽市进一步压减水稻等作物种植面积,持续推广玉米-大豆轮作、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面积70万亩以上,减少作物对灌溉水资源的消耗。同时,加快推广耐旱作物品种。

  高效节水的动力在哪儿?算大账也要算小账。

  算大账,节水关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农民最关心自己的小账:节水能得多少实惠。农业节水既要算大账,也要算小账,关键要在高效上做足文章,让农民尝到节水甜头、见到节水效益,节水理念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3月16日,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暨农业高效节水现场推进会在通辽市召开,以浅埋滴灌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在会上“火”出了圈。

  效益因节水而变。敖包苏木的高标准农田就是其中的一个观摩点。科左中旗在敖包苏木等三地建设了30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敖包苏木朝伦敖包嘎查的村民孙铁旦逢人便夸浅埋滴灌好,他算了笔增收账:用上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模式,每亩玉米节水100立方米以上,省水省工省电,一亩地还增产200斤、增收200元;用滴灌水肥一体化,减少化肥25%;大拖拉机下田,减少机械费用30元以上。

  敖包苏木那仁嘎查也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范围,今年村民孙俊君把土地托管给企业,自己则到企业打工,当起了拖拉机手。他说,全村土地差不多都托管了,从种到收全包了,自己省事省心。到秋收,他每亩地多收入二三百元。外加自己打工,挣了两份钱。

  科技上的“精准投入”,换来的就是“增产丰收”。通辽市科左中旗敖包苏木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智又算了笔综合账:“在项目区,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模式帮助老百姓实现了‘五省四减三增两促进’的综合效益。”

  两笔账合在一起,让人看到了高效节水农业的优势。

  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各路资金整合使用,政策措施集中发力,先进要素集聚发酵,让每方水产生最大效益。产粮大县科左中旗自2018年起推进实施3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了40多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他们采用全国首创的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模式,通过实施玉米密植高产种植、水肥一体智能灌溉、生物预警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帮助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全旗粮食总产连续多年稳定在45亿斤以上。

  通辽首创的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模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多年探索实践获得的宝贵经验。在反复比对、全面总结管灌、喷灌、膜下滴灌等不同工程类型的节水效果后,创新推广以浅埋滴灌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以技术之变为突破口,让农田灌溉不再“大水漫灌”。

  从百亩田、千亩方到万亩片,今年通辽市全年建设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400万亩、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模式600万亩、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800万亩,进一步夯实农田基础设施,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实施以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缓解了地下水位下降趋势,以通辽市科尔沁区为例,超采区地下水位上升0.47米,面积缩小500平方公里。

  这一降一升间,以高效节水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初显。

  由点到面的核心做法在哪儿?规模化经营助推高效节水

  在通辽,小田变大田快速集中起来的规模化经营,是推进农业实现高效节水的关键所在。节水不仅是一个工程、一项技术,让新技术从示范点、项目区走向广袤田野,需要的就是规模化经营这个平台。

  在钱家店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一股股水雾从机器喷出,滋润大片农田。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马忠臣说:“合作社在这里建立万亩数智农场示范基地,采取玉米密植滴灌技术,用上了大田智慧灌溉系统,通过水肥一体精确‘点滴’,对玉米进行定量、定时水肥供应,用水量节省,施肥量少,平均亩产超过1000公斤,一家一户的传统模式达不到这个收益。”

  对于合作社而言,收益靠规模。今年,该合作社除了以托管或土地流转的方式耕作1万多亩土地外,还对钱家店镇42个村、10万亩耕地进行技术指导,开展“耕、种、防、收”全程社会化服务,从技术的“受益者”发展成“推广者”。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通辽市积极推广“企业+村集体+农户”“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等模式,农户通过“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等合作模式,借助土地流转、全程托管、菜单式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方式,推进玉米吨粮田建设。

  政府因势利导,给政策、给项目,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3年,全市新增示范家庭农牧场146家,总数达891家,共创建示范社138个。

  高标准农田的“高”还在于硬核科技。

  盛夏七月,走进国家产粮大县开鲁县,一眼望去,满是翠绿的玉米田。

  开鲁县农耕之路农机专业合作社对该县小城子村的玉米千亩示范区进行托管,对于今年的粮食生产,合作社的负责人依然信心满满。这份信心不仅来自田间,还来自“云端”。

  据开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作物技术综合股股长于洪伟介绍,开鲁县以小城子村为核心重点,建设千亩“智慧化农业区”,配套田间苗情、墒情、虫情及病情“四情”监测,通过二维码实时监测,结合智能化灌溉系统,真正实现“节水增粮、节本增效”的目标。

  2024年,科尔沁区钱家店镇与中化集团合作,打造项家村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示范农场、前西村万亩数智农场,与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合作,推广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打造10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

  增收的底气,来自模式背后的科技力量。农田有了“智慧大脑”、无人驾驶播种……在通辽大地上,诸多硬核科技在农田里渐次开花,加速通辽市现代农业生产发生裂变。

  但与此同时,通辽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作重心一直盯在“三分建,七分管”上,高标准农田既要建得好,还要管长远,必须实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的目标。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通辽市不断完善建管并重各项制度措施。健全多元化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因地制宜出台《通辽市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办法》,政策上明晰管护主体、管护内容,保障了管护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制定印发《通辽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指导意见》,促使农民积极采取节水举措,推动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各旗县市区对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负总责,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行“网格化”管理,探索“台长”“井长”负责制、“田长制”等管护模式,结合农业综合水价改革,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实现精细化管理,确保高标准农田长久发挥效益。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的通辽,始终满怀信心让“中国碗”装上更多绿色优质的“通辽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节”出来的高效益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
将改革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
自治区十三届政协召开第33次主席会议
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对接会举办
2024年8月呼和浩特地区重点文化文艺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