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羊皮,能有怎样的“七十二变”?
在内蒙古,羊皮可以“变身”为带皮羊杂、羊皮冻、羊皮胶糕,甚至胶原蛋白肽饮料。
破碎、树脂交换分离去油、活性炭过滤、浓缩杀菌、干燥……在内蒙古中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张张羊皮“变身”为羊皮胶原蛋白肽,走向高端食品市场。
据介绍,羊皮胶原蛋白肽是一种以羊皮为原料的低聚肽产品。通过碱性电解水和蛋白酶结合的制备方式,得到的羊皮胶原肽溶液中低聚肽的含量高达98%及以上。同时,碱性电解水还具有还原性和抗氧化能力,可以有效杀灭并抑制羊皮蛋白中存在的微生物,保证了制备过程中羊皮蛋白质量的稳定,提高了羊皮胶原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
“羊皮休闲食品作为休闲食品行业的新产品,一问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营养、健康、方便的羊皮休闲食品产业仍将持续扩大,拥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内蒙古中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富元说。
目前,内蒙古羊皮食品化工作实现探索到引领的快速发展,多种款式产品相继投放市场,逐步构建产业梯次发展格局。
聚焦“一张羊皮”、做强“畜头肉尾”的背后,是内蒙古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上持续发力的行动。
——坚持政策引领,夯实农畜产品加工发展基础。今年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的若干措施》,从扶持现有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引进精深加工企业,促进精深加工优化升级,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等9个方面精准发力,通过贴息、奖补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做优做强。
——坚持链式思维,提升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质效。依托肉牛、肉羊、大豆等重点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聚集镇域资源要素,引育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2018年以来全区累计创建农业产业强镇62个。今年成功创建农业产业强镇8个、通过评估14个,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22亿元,落实自治区财政奖补资金1220万元。
——坚持项目支撑,加快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优化升级。紧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自治区财政安排资金3901万元,支持预制菜、马铃薯加工和羊皮食品化发展,加快提升重点产业链韧性,实现羊皮食品化从无到有。
——坚持培优做强,壮大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主体队伍。坚持龙头带动,引导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管理升级、装备升级、产品升级、业态升级,培育出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加工企业35家。全区羊绒制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
8月12日,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全区“地理标志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巴彦淖尔市知识产权案例“五原向日葵开出花样致富路”获评典型案例,这也是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的又一个成功案例。
“五原向日葵”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已形成以鸿鼎农贸市场、农资大市场及各级营销组织、企业和经纪人等组成的向日葵市场营销体系、网络营销体系,并建成3000亩向日葵种植展示区,打造葵花主题旅游亮点;建成以葵花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向日葵产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不断延链、补链、强链的“五原向日葵”,正在形成一条致富链。
翻开巴彦淖尔市向日葵产业“精细账”,更多喜人的发展数据展现在眼前:全市建立向日葵交易市场55处,年交易量达到110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59%;有葵花籽精选、籽仁加工外贸企业190多家,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下转第4版 ■上接第3版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今年是内蒙古建立管理体系纵深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的开局之年。全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政策举措持续用力,产能布局不断优化,产业强镇融合发展,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科技支撑更加有力,金融支持提质扩面,全区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3%,比去年提高2.3个百分点。
自治区农牧厅农畜产品加工指导处处长徐大伟说:“我们坚持协同发力,多角度、多层次搭建农畜产品加工发展平台。依托国家、自治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资源开展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目前已经组建智库团队11个,不断提高管理部门重大决策水平和加工企业创新攻关能力。还借助‘国家队’专业化优势,自治区农牧厅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共设合作平台、推动产业升级、培育领军企业等重点领域,深化多层次科技支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