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胡同小学,每天早晨八点是到校时间。然而,这里的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们习惯早早地在七点钟就把孩子送到学校。
这早到的1个小时让学生们无所事事,有的在教室里东张西望,有的在嬉笑打闹。任德伟老师决定带领他们阅读课外书,希望能让这段时间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可是,一开始学生们并不喜欢读书。任德伟没有放弃,他每天早上都会坚持为孩子们读故事。学生们渐渐地被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吸引住了,他们聚精会神地听着,眼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故事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任德伟鼓励他们自主读书。有的学生还有些犹豫,但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慢慢地拿起了书,开始尝试自己阅读。渐渐地,每天早上学生们一进教室放下书包,就会迫不及待地跑到图书角拿书。他们体验到读书带来的乐趣,早自习的教室里不再嘈杂,而是一个个安静读书的身影。
这是今年暑假,发生在宋胡同小学的故事。宋胡同小学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孔集乡,而21岁的任德伟老师,则是1000多公里以外、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这跨越山河的缘分,源于“青益北疆”志愿服务队的牵引。
今年暑假,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携手内蒙古营养学会,组织成立“青益北疆”志愿服务队,赴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孔集乡宋胡同小学开展暑期支教夏令营“三下乡”实践活动。服务队共有16人,包括内蒙古农业大学陈霞、闫鑫磊、王彩霞、赵晓伟4位指导教师及3名硕士研究生及9名本科生。
在孔集乡,许多孩子因父母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家庭教育缺失、情感关怀不足、语言环境方言化严重、多元化发展受限等诸多挑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服务队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不仅包含食品营养与安全、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科学、红色教育、科学实验非遗手工制作等13门课程,还特别利用晨读、诗词朗诵、红歌学习等方式进行国通语推广。
初到支教学校时,队员们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与孩子们建立联系。孩子们的纯真与顽皮让他们感到无奈,每一次课前的准备,队员们都有些紧张与不安。
“我们课堂讲解时可以采用图画、实物演示和简单的手势,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队长席培尧提出想法。
正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队员们逐渐摸索出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模式。“支教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温暖。”队员常淑卿深有感触地说。
学跳蒙古舞、动手做漆扇、一起唱红歌……在为期一个月的支教实践活动中,全体队员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给孩子们带去知识与欢乐。
“在这段经历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成长和进步。面对孩子们的各种需求和困惑,我始终保持耐心,尽最大努力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我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极大的锻炼,深切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队员萨仁同格力格说。
此外,队员们以调查问卷、走访调研、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围绕学校周边地区对学生家长、老年群体等不同人群普及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为居民健康贡献力量。
“青益北疆”志愿服务队在宁陵县的支教活动,获得当地有关部门的关注与好评。志愿者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爱心,播撒了希望的种子,他们生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的担当,也架起了校地交流合作的桥梁。服务队受当地教育部门邀请参加了商丘市第二届暑期大学生支教论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其他优秀队伍分享支教过程中的成果与经验。受当地文旅局邀请,他们参观了老坚决纪念馆、宁陵精神展览馆、宁陵万亩梨园红色基地等地。
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于宋胡同小学的每一个孩子、“青益北疆”志愿服务队的每一位队员。队员们不仅学会如何面对工作的挑战,也开始思考未来的人生规划。有的队员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决定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有的则在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肩负的社会责任,决心投身于公益事业。每个人都在这段经历中找到了新的定位、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
“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团队成员把这段宝贵经历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去创造更多的可能。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青益北疆’志愿服务队将继续秉承‘以教育促发展,以知识助振兴’理念,将爱与温暖传播到需要的角落。”活动总负责人刘润泽表示。
(本栏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