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我们带着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调研课题来到了兴安盟。那天下午,晴空辽远而纯净。当调研组一行缓步走上突泉县学田乡北边那座高高的山冈时,我举目眺望,兴安大地披上了金黄色的盛装,微风送来庄稼成熟的清香,多么绚丽灿烂的秋色。
“到了,前边就是老前辈安息的地方。”乡里的解说员引领我们走到一座孤独的墓冢前,一块半米多高的墓碑上镌刻着“慈祖父汤吉祥之墓”,看下边的落款便明白这是汤吉祥的孙女于2008年清明节为他立的碑。在距汤吉祥之墓不到20米的地方,有一处只有六位烈士的陵园。我们走进陵园,驻足在孙友烈士的墓旁,听解说员讲述陵园内外这两位墓冢主人背后的故事。
汤吉祥,山东青岛人,1937年他与同村的伙伴孙友一齐参加了八路军山东纵队,从此两个情同手足的弟兄,开始了并肩战斗的生涯。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随部队进入东北,被编入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独立一旅。1946年9月,骑兵旅开赴突泉县一带执行剿匪任务。在学田乡的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孙友用身体挡住了土匪射向汤吉祥的子弹,倒在了血泊之中。汤吉祥紧紧地抱着已经闭上双眼的战友,联想到在胶南与日军的一次肉搏战中,孙友曾经救过自己一次,那一刻他悲痛万分,发誓等革命胜利后一定来陪伴这位生死相依的战友。
此后,汤吉祥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从白山黑水打到南海之滨。1951年,他又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数不清的战斗中,死神一次又一次与他擦肩而过,也许上苍有意兑现那个郑重的承诺,九死一生中的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1953年,从抗美援朝战场胜利归来的汤吉祥没有回山东老家,毅然决定来到战友长眠的突泉县学田乡。在距离孙友墓地几十米的地方,盖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土坯房,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在这里定居下来,为的是与战友朝夕相伴。每逢过年过节,人们总能看见他刻意穿着一身军装,到陵园里为战友和烈士们祭扫。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地方,汤吉祥度过了26个春秋。1979年,伴随着一场蒙蒙细雨,他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弥留之际,他嘱托孙女和当地的干部,一定要把他埋葬在战友的身旁,前提是不能进入烈士陵园。
听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故事,我问解说员:“老人家回过山东老家吗?”
“仅回过一次”,解说员回答说:“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汤吉祥回胶南老家探亲。那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面对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还有妻子和儿女,他百感交集,老泪纵横。亲人们都劝说他留下来与家人团聚,安享晚年,他还是执意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又回到了战友的墓旁。”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从陵园来到学田乡的红色教育展室,继续倾听这个没有结尾的故事。
在展室的橱窗里,我看到了汤吉祥生前的照片。他的身体壮实,一副军人的骨架,透过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庞,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从现有的资料中,只知道当年他在东北剿匪时的职务是班长,后来是什么职务不得而知。然而,照片中挂在他胸前的那六七枚军功章,足以见证他是一位久经沙场、屡立战功的英雄。
橱窗里的另一张照片让我的心禁不住一阵悲凉,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孑然立在一片荒草滩上……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汤吉祥居住了20多年房子。由此不难想象当年他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漫长的岁月。
生为烈士守墓,死与战友同眠。这是一次淬炼灵魂的遇见,26年守墓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英雄汤吉祥放弃了自己应该享受的天伦之乐,将整个后半生奉献给战友,守护着烈士,把对组织和同志的忠诚发扬到极致。这样感天动地的壮举,彰显了老一辈共产党员高尚的品格。这种忠诚和奉献精神来自于一个人的信念,其背后是植根于灵魂深处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
与那个时代的其他英雄人物一样,他们都很少诉说自己的过去,展室中有关汤吉祥的生平资料也很少。我浏览了所有的资料,观看了突泉县乌兰牧骑原创情景剧《守墓老兵》的影像,进一步获取了老英雄的履历事迹,也初步了解到下一代守墓人的一些信息。
原来汤吉祥从老家探亲回来后,没过几年儿子来学田乡看望父亲,当他看到眼前的一切,完全理解了父亲的内心世界。为了照顾父亲的晚年生活,随后让女儿来陪伴爷爷。孙女汤艳华就这样来到了学田乡,与爷爷相依为伴,后来在当地成了家。送走爷爷后,她成为下一代守墓人。此后,逢年过节,人们在陵园里又看到一个年轻女子的身影,她祭奠完烈士后,到那个孤独的坟冢前跪拜告慰爷爷的英灵。
冬去春来,斗转星移,40多年过去了,已过古稀之年的汤艳华至今还在续写着守墓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