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 解锁农牧业丰收密码

美丽新农村。张启民 摄
机械收割。白敖敏 摄
专家测产。胡建华 摄
多好的西红柿。 张启民 摄
收获甘薯。张启民 摄
颗粒归仓。白敖敏 摄
“我是菜王”。张启民 摄
丰收的喜悦。胡建华 摄
红红鸡心果,甜在果农心。白敖敏 摄
  □郭洪申 杨永娜

  金秋沃野,岁稔年丰,通辽大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9月22日,通辽市以“喜迎丰收 悦来通辽”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盛大开幕,重点围绕“庆丰收、展丰收、赛丰收、品丰收、晒丰收”5个篇章开展系列活动。活动主会场设在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在8个旗县市区设分会场,同期举办丰收节活动。辛勤耕作的人们,共同迎来收获的时节。

  当日上午9时,丰收节活动在舞蹈《庆丰收》中拉开帷幕,欢快的旋律、优美的舞姿,点燃现场观众的热情。各类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舞台上的欢歌热舞将人们对于丰收的幸福、喜悦和期许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丰收节品鉴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有的摊位前甚至排起了长队。“这个甘薯真甜,一会儿买几斤回家。”“牛肉干多少钱一斤?给我拿二斤。”“这个葡萄和以前吃的不一样,这个更甜!”大家品尝着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由衷地发出赞叹。

  在蟹王比赛现场,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评审团队从外观、重量、速度等方面,详细记录参赛螃蟹的数据,评选出最优质的螃蟹。科左后旗双胜镇长利家庭农场刘长利的螃蟹获得“蟹王”称号,并蝉联两届冠军,他说:“今天再次获得‘蟹王’称号,非常高兴,感谢这个平台让全市人民了解我们的好螃蟹。”

  在现代农机装备展示区,拖拉机、播种机、农业无人机等各类现代化、高效环保的农机纷纷亮相,成为丰收节的一大亮点,展示着农业机械正向着科技化、智能化迈进,也为农机生产企业及农机用户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

  丰收节里话丰收。丰收节不仅是对农民劳动成果的最好致敬,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通辽市农牧业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连稳连丰,农畜产品质效双优。近年来,该市以助力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推动玉米、肉牛两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红干椒、荞麦、甘薯、水稻等特色产业百花齐放,走出了一条“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子。

  农业兴则根底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翻开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辽“答卷”,寻丰收色彩、看丰收笑容、听丰收声音,一项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一个个和美乡村亮丽多彩,一张张朴实笑脸幸福满满……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在希望的田野上,每一滴汗水都见证着农民的辛劳,每一个季节都在为新的收获筑牢基础。满了“粮袋子”、甜了“果盘子”、富了“口袋子”,这是农民群众的期盼,也是乡村振兴路上越来越美的风景。

  科技支撑 藏粮于技

  □赵彦臻

  金秋九月,放眼通辽大地,田垄由绿转金,处处好“丰”景。

  促进粮食生产,政策是关键。通辽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已制定印发《通辽市千万亩现代节水高产农业示范区建设方案》《2024年通辽市农牧业科技培训工作实施方案》《通辽市2024年推进玉米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

  为提升农技人员业务水平,全市选送100余名市县乡三级拥有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农技骨干,赴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地开展脱产业务培训,组织500余名普通农技员在呼和浩特市等地进行知识更新培训。上半年,全市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培训班959期次,培训市县两级农技人员1161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1670人。

  为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辽市以玉米新技术集成与推广示范基地为核心,采取“1+8+N”模式,建设优质高效增粮示范基地20个,建设玉米单产提升百亩田100个、千亩方80个、万亩片12个,创建高产镇20个、高产村295个,面积约300万亩,示范带动面积1000万亩以上;在全市搭建“看禾选种”平台10处,展示示范作物品种334个。把种子作为加快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2020年以来,全市农牧业领域累计转化新品种科技成果52项,正在研发的新品种15项、新技术5项、新模式2项。

  人才下乡、技术下田,到位的科技服务是丰产的硬支撑。今年,全市创新实施“1+3”工作机制,即1名科技工作者对接服务3个嘎查村,帮助基层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前,已有34名科技工作者对接服务100个嘎查村,组织开展了150场(次)实用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活动,面对面为4300余户农牧民提供农技服务。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只有将科技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才能更好带动粮食丰收。为此,该市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订了科技包市、科技包县协议,建立了5个李少昆老师专家指导站,成立了玉米高产研究中心。2022年以来,累计建设“科技小院”12家,刚性引入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7个专家团队。

  2019年,汇民盛丰合作社与李少昆团队合作推广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推动传统耕作方式迅速转型。2023年玉米单产达到2000斤(14%水分干粮),较2022年亩均增产100斤至300斤,玉米单产连续3年刷新万亩片最高纪录。

  库伦旗与京东农业科技共同打造了全国首例荞麦行业全链路数字化项目,在种植基地安装了摄像头,建立了田间气象站、病虫监测仪器,对荞麦从种植到收获的生长情况、机械作业开展情况、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实时监测;开鲁县在小城子村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基地打造了智能化田间管理平台,对虫情、苗情、墒情及病情进行监测……高标准农田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让田间管理和收获更加便捷,科技支撑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更多保障。

  三产联动 融合发展

  □徐健

  农牧业资源富集是通辽市的优势也是根基。

  “要发挥好农牧业优势,从土地、科技、种源、水、草等方面入手,稳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有机品牌打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辽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聚焦聚力抓好“五大任务”落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蹄疾步稳打造现代农牧业强市。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内蒙古的“粮仓”和“肉库”,通辽市始终坚持调结构、促转型,全力推动粮食单产再提高、牲畜养殖再增效,不断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致力于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不断攀越更高更远的发展目标。

  玉米是通辽市的当家作物。一粒玉米能产生多大价值?通辽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给出答案。

  在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粒玉米被“吃干榨净”,应用于调味、生化、饲料、医药等多个领域。

  在金玉锋生物科技大健康产业园生产车间,一粒粒玉米经过液化、糖化、发酵、提取等工序,被加工成麦芽糊精、山梨醇等产品。

  近年来,通辽市围绕打造玉米全株产业链,引进梅花生物、玉王生物、华曙生物等30多家重点企业,规上企业年加工转化玉米80多亿斤,不断加快玉米生物产业链条的培育、发展和延伸,产品已形成13大类200多个品种,深加工带来的高附加值让“粮袋子”和“钱袋子”一起鼓了起来。当前,全市正在围绕糖、酸、药、醇等方向,打造世界级氨基酸基地和国家级原料药生产基地,推动产业链向食品级、药品级高端延伸,努力实现一产供二产、二产拉一产、一产二产三产不断融合发展。

  通辽市是远近闻名的“黄牛之乡”,肉牛种质资源、品种改良、养殖规模、交易数量、品牌价值、服务体系6项指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贯通一二三产。2023年,肉牛存栏、育肥分别达到385.8万头和31.5万头,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4.9亿元。

  走进通辽市肉牛产业园内蒙古九匠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有序对牛肉制品进行加工、包装,一道道严格的处理工序保证了牛肉制品的独特品质和特色。

  目前,通辽市肉牛产业园已入驻九匠牛、雅鲁牧场、马本斋村等30家牛肉食品加工类企业。园区正积极推动以基金招商模式破题牛产业发展,与和君集团、广东天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牛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对接洽谈,全方位延长肉牛产业链条,最大化兑现“通辽牛肉”品牌价值,全力打造国内最大牛肉产品集散中心。

  写好“牛”文章、做强“牛”经济,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肉牛产业发展,在资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推动肉牛产业全链条发展。

  品牌赋能 久久为功

  □白菊花

  农业品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培育发展农业品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强市的重要抓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今年8月24日至25日,第十七届(2024)牛业发展大会在通辽市隆重举行。会上,通辽市发布了“通辽牛肉”品牌,签约肉牛产业招商引资项目35个,总金额达168.46亿元。

  近年来,通辽市不断汇聚品牌力量,做强“通辽农品”,持续为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从“通辽黄玉米”到“科尔沁牛”、从“开鲁红干椒”到“库伦荞麦”再到“扎鲁特草原羊”,目前,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达到5个,共有61个农畜产品列入农业农村部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截至2023年末,全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有效用标企业106家、认证产品266个、产品产量56.29万吨。

  品质是品牌的前提,是抵御市场风险的基石。“通辽农品”能够获得认可、打出名气的背后,离不开过硬的产品品质。

  “通辽黄玉米”以其容重高、营养含量高、霉变率低、含水率低“两高两低”的优良品质,在东北乃至全国独占鳌头;科尔沁牛肉以其安全、营养、味美、鲜嫩等诸多优点和大草原天然无污染“绿色食品”等优势,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青睐;“开鲁红干椒”红色素、维生素、辣椒素、氨基酸含量远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椒品,是“老干妈”“康师傅”等知名品牌的供应原料……

  为了维护品牌权威性和公正性,通辽市加强对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规范管理,按照“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原则,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农牧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认)定和评估机制,确保产品品质。

  农业品牌越亮,越能产生好效益,有效的营销推广是农业品牌走向市场的关键环节。今年,通辽市先后组织各类企业参加2024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2024年中国品牌日活动、第二十一届(2024)中国畜牧业博览会、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进雄安推介活动等相关展会,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选派人员参加第二届“内蒙古农推官”大赛,8人获得“通辽市优秀农推官”称号。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推介农牧业品牌。依托电商平台,组织实施“互联网+”农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优质特色农畜产品网络销售,推动展览展示与品尝体验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融合,不断拓宽销售渠道,促进产销对接。2023年,全市通过组织百余家企业参加各类博览会、展销会19余场次,助力企业签订合作意向订单30余份,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打造农业品牌,要久久为功、千锤百炼。农业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形成合力方能见效。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农业品牌发展环境;企业也要强化主体地位,激发品牌创造活力和发展动能,推动品牌标准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这也要求必须全链条打造育品牌、全过程监管树品牌、全方位塑造铸品牌,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让“通辽农品”的金名片立得住、擦得亮、叫得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北疆国防
   第06版:通辽
   第08版:公益广告
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 解锁农牧业丰收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