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旗飘扬 祖国您好

舞蹈《丰收舞》。
升国旗仪式。
鼓舞《欢庆》。
张秀梅给客人介绍产品。
节日消费市场愈发红火。
吉成奎、尹眼眉在排练《老两口夸乌海》。
阿拉善高新区大街小巷,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主线,全力办好两件大事,朝着闯新路、进中游目标扎实迈进,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在举国欢庆的重要时刻,本报记者走近各行各业,与奋斗者一起见证产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共享丰收的喜悦……在每一个平凡的故事里,聆听奋斗的铿锵足音,感悟深厚的家国情怀。

  锡林郭勒

  五星红旗飘扬  深情放歌祖国

  □本报记者  巴依斯古楞

  在辽阔无垠的草原深处,金色的阳光温柔地洒满了大地。9月27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日根塔拉镇昌图锡力嘎查牧民阿拉腾苏和一家和前来宣传秋季防火知识的消防救援大队的指战员一同在蓝天白云下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升旗仪式。

  “今天天气好,正好你们也来了。那就一起参加我们家的升国旗仪式吧。”阿拉腾苏和边说边跑到屋里,从书桌最上方的抽屉里捧出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与妻子斯琴图雅一道仔细将国旗系上旗杆,认认真真地固定在蒙古包上。经过反复打量,确定国旗与蒙古包上沿呈90度后,一场在草原深处的升旗仪式就此开始了。

  阿拉腾苏和两口子身着盛装,消防员身着制服,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喜悦的笑容。现场只有一根笔直的木杆当旗杆,五星红旗随风飘动,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大家共同行注目礼,跟唱国歌,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下迎风招展,显得格外鲜艳夺目。

  随后,主人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盛一碗香喷喷的奶茶,泡上自制的奶豆腐,瞬间忘却舟车劳顿。

  “今年,雨水是真的好,你看,草场长势有多好,好多地方都能打草了。”阿拉腾苏和高兴地说。

  阿拉腾苏和家养了300多只羊、10多头牛,每年有10来万的收入,每到共和国生日到来之际,他们一家人就通过升国旗的形式,表达深情的祝福。“饮水要思源,做人要感恩,没有强大繁荣的国家,哪有我们牧民今天的幸福生活。”阿拉腾苏和深有感触地说。

  在祖国北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五星红旗是牧民心中不灭的信仰和力量源泉,激励着每一位北疆儿女,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与挑战,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华诞之际,阿拉腾苏和等牧民们用最简单、最朴素的方式,表白着最真挚的爱。这份爱,如同草原上的格桑花一般,虽不起眼,却坚韧不拔,生生不息。

  乌海

  终于圆上安居梦  谁不说俺好家乡

  □本报记者  郝飚  通讯员  赵荣

  国庆期间,“黄河明珠”乌海洋溢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喜悦。在乌海市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温馨社区活动室内,扬琴叮咚、锣鼓欢快,二人台爱好者吉成奎、尹眼眉热情洋溢,正在排练自编自导的《老两口夸乌海》,谁不说俺家乡好。

  “我从前是井下工人。她也下过井,在砖瓦厂干过活儿,现在是裁缝。我们想也没想到还能在海勃湾区安家,到社区活动室把歌唱。”73岁的吉成奎指着老伴儿尹眼眉陷入了回忆。

  1979年,吉成奎拖家带口来到当时的海南区老石旦煤矿,成为一名井下工人。那时,最紧缺的就是住房。为了让一家人有个安身之所,吉成奎和工友们一起到黄河边挖泥、拓坯,盖房子。就这样,一家人挤在不足10平方米、门小且没窗户的泥坯房中生活。

  “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心里依旧不踏实。那时候,3个孩子常常被锁在家中。夏季最怕下雨,生怕雨水浸湿房屋,倒塌;冬天又怕炭火燃烧不尽,孩子们中毒。”尹眼眉心有余悸地说。

  等到够了10年工龄,吉成奎分配到了一户70多平方米独门独院的平房。吉成奎说:“当时平房比泥坯房不知好了多少,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都住进了楼房,我们心中也有了更多的期望。”

  2010年,老石旦开始实施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当时,我们这一批120户,仅有12户能搬迁到海勃湾的指标。抽签时,那个大大的‘有’字让我喜不自胜,紧接着电脑摇号,我颤抖着手按了下去,康泰小区3楼住宅的惊喜再次砸中了我。”吉成奎至今说起都满是兴奋。

  随后,孩子们出资给老两口添置了家具家电,新房也装修成尹眼眉喜欢的样子。不烧炉子,家里暖和、干净,还不用担心房子年久失修;周围公共设施齐全,出门有公交车、公园和超市。“棚户区改造真的改到了老百姓心里。”吉成奎说。

  搬进新居后,老两口经常参加社区活动,唱起了年轻时最爱的二人台。家中,扬琴、二胡、四胡等吉成奎喜欢的乐器被专门安置在一间房里,尹眼眉喜欢的演出服做了一套又一套。“居家养老全覆盖,香喷喷热乎饭和菜。跳舞理疗玩棋牌,乌海的老人幸福来……”尹眼眉即兴来了一段。

  吉成奎、尹眼眉如今的幸福生活,是乌海市很多棚改居民的真实写照。

  为改善矿区居民生活生产条件,2007年,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乌海市出台了《乌海市矿区人口向城区集中实施方案》和《乌海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率先在自治区启动煤矿和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

  数据统计,2007年至今,乌海市共建设棚改安置房15.2万套,数十万煤矿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实现安居梦。

  阿拉善

  多彩风景线  绚丽中国红

  □本报记者  刘宏章  实习生  赵小丽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阿拉善高新区沿街悬挂1400余面国旗,园区处处洋溢鲜艳亮丽的“中国红”,激荡起人们浓浓的爱国情。

  在阿拉善高新区大街小巷,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鲜艳。记者在玛拉沁商业街看到商户纷纷在自家门口悬挂国旗,让中国红在社区高高飘扬,用最直接、最质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每年国庆节前我们都会自主挂起国旗,来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同时也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阿拉善高新区玛拉沁商业街商户李仁国说。

  园区内装扮一新,五星红旗处处飘扬,一抹抹中国红汇聚成了国庆的主题色彩,显得格外耀眼和喜庆。在各个十字路,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开展修饰工作,打造花卉景观,扮靓城市容貌,为节日增添满满的仪式感!

  “看到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的心里非常激动和自豪,感恩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阿拉善高新区居民丁怡说。

  “为营造喜庆、祥和的国庆氛围,今年国庆节高新区摆放40个花箱、14套花架,栽植、摆放了2.1万余株花苗,品种有国庆菊、万寿菊等。国庆期间持续做好花卉浇水工作,给居民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阿拉善高新区城乡建设局城市园林绿化办主任田明说。

  呼和浩特

  承载舌尖记忆  见证时代变迁

  □本报记者  刘洋  通讯员  刘清羽

  节日期间的呼和浩特市宝全庄农贸市场,牛羊肉、猪肉等肉类摊位前人头攒动,市民们纷纷挑选着心仪的食材。据该市场有关负责人介绍,近期,市场内肉类、水果、水产品销量增加,成为市民争相选购的热门商品。

  “国庆长假,孩子们回家过节,打算买点羊肉回去做手把肉。”正在选购羊肉的王朵喜滋滋地说,“我们小时候,这就要马上开始买冬储白菜土豆了。如今一年四季新鲜蔬菜随吃随买,家里的饭桌是‘天天过大年’。”

  从凭票购买到扫码支付,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讲究健康,首府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肉盘子”装满了饭桌上的幸福,它们的变化见证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映射出与时代相伴前行的脚步。

  84岁的英爱平老人从小就在呼和浩特市生活。从解放前的饿肚子到解放后的能吃饱,到后来的吃得好,再到现在的吃得健康,英爱平通过切身感受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首府市民饭桌上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生活很艰苦,那时的印象就是馋,见什么都想吃。到了70年代肉也只能在年节时吃。如今的蔬菜、水果、杂粮、奶食品随便吃,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托起了百姓“舌尖上的幸福”。2024年,呼和浩特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87.2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65.1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7.35万亩,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4.83万亩。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还集聚资金、龙头企业等各类要素,以工业化园区思维整合农牧业“种养加”和销售资源,发挥以乳业、草种业为龙头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优势,持续做大“千亿级”乳业、“百亿级”肉类、玉米,“十亿级”马铃薯、杂粮油料、饲草料和蔬菜产业七条重点产业链,奶业、马铃薯、谷子获批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鄂尔多斯

  幸福接力跑  生活节节高

  □本报记者  郝雪莲

  最近,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绒都小镇”羊绒羊毛销售市场迎来一波又一波市民和游客。在一家名为牧丝怡的羊绒围巾店,店主张秀梅一边给客人介绍各种品类的羊绒围巾,一边展示不同风格的围法,引来阵阵赞叹。

  “以前的需求以保暖为主,样式也不多,如今的需求不仅要美观实用,还要高品质,否则就没有市场。”今年48岁的张秀梅从事羊绒纺织业将近30年,一路见证了东胜区绒纺行业的荣辱兴衰,羊绒纺织业成就了她的前半生。

  1992年,17岁的张秀梅成为最早一批进入鄂尔多斯羊绒纺织行业的女工,经过一个月的培训正式上岗,在一家私人企业纺织羊绒衫。当时行业内用的都是手摇横机,一天站着操纵机器十几个小时,也织不出几件成品,辛苦且效率低下。

  1997年,有了纺织经验的张秀梅自购了10台手摇横机,雇了20多人,租了小厂房,开始自主创业,给大公司和专卖店代加工羊绒半成品和成衣,每年能加工成衣2000多件。这一干就是17年,事业步入正轨,生活越来越好。

  2014年,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因素影响,羊绒纺织产业萧条,张秀梅卖掉老旧过时的机器,与有电脑横机的企业合作,转战羊绒围巾市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9年,张秀梅入驻东胜区“绒都小镇”,开了牧丝怡羊绒围巾店,开启了以批发为主的订单式销售模式。

  鄂尔多斯是世界上最大的优质羊绒主产区之一,是我国羊绒产量最多的地级市,被誉为“中国绒都”。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不仅有行业龙头企业鄂尔多斯羊绒集团,还有众多从事羊绒生产加工的中小型企业和羊绒行业从业者,“绒都小镇”就是东胜区政府近年来精心打造的一处集电商基地直播、羊绒旅游研学、特色羊绒购物等于一体的羊绒羊毛制品交易集散中心。像张秀梅一样从事羊绒纺织产业的一百多家中小企业入驻这里,形成羊绒加工、原创设计、私人订制、订单销售等全产业链格局。跟随羊绒产业步伐一路走来的张秀梅,见证了产业兴衰,也感恩产业给予的回报。

  如今,在韩国学视觉传达专业的儿子在杭州工作了2年后也回到鄂尔多斯,帮助张秀梅打理生意。他设计的马兰花图案精纺羊毛围巾,作为城市“伴手礼”深受各界人士喜爱。小店陆续接到四川、阿拉善等地的文创围巾订单,同时上千种品类的产品也在国内外十几个城市逐渐打开销售市场。

  儿子回来后在小红书和抖音平台开通了直播,用年轻人的方式开拓销售渠道,和妈妈一起在“绒都”创业。新一代的加入,让张秀梅对这一产业更加有信心:“有年轻人就会有创新思路,有创新就会有发展,我们的事业会越做越好。”

  通辽

  丰收欢歌起  沃野流金时

  □本报记者  薛一群 

  沃野流金时,丰收欢歌起。9月23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科尔沁区“秋季村晚”群众文化艺术节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庆和镇庆和村党群服务中心举行。

  活动在鼓舞《欢庆》中拉开帷幕,激昂的旋律、铿锵的舞步,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舞蹈《丰收舞》、马头琴齐奏《万马奔腾》、歌曲《我爱你中国》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在欢歌笑语中,展示当地农牧业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与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激发大家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过去,村民以种植玉米为主,日子过得紧巴巴。”庆和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林介绍,2018年,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村民种起了大葱、辣椒等农作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大家的干劲儿一天比一天足。以壮大集体经济为契机,庆和村建设了日光温室暖棚,种植西红柿、大头菜等农作物,“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使当地种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如今,庆和村种植大葱、辣椒等露地蔬菜5000亩、桔梗等中药材5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庆和村也被列为科尔沁区乡村振兴示范村。

  “下一步,村里将重点推进占地1200平方米的冷库建设等项目落地。同时,开展露地芹菜试种,进一步丰富种植品种,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张海林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产业发展悄然发生变化。从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到成为远近闻名的“振兴村”,庆和村是通辽市依托自然优势和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

  通辽市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连稳连丰,农畜产品质效双优。长期以来,通辽市以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推动玉米、肉牛两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红干椒、荞麦、甘薯、水稻等特色产业百花齐放,走出了一条“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子。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盟市专线
国旗飘扬 祖国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