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50多年来,尼玛不畏严寒酷暑,默默守护着祖国边境的安宁。1971年,年仅25岁的尼玛响应组织号召,背起3岁的儿子哈达布和,带着母亲和弟弟翻沙岭穿戈壁,来到了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最北端的中蒙边境线——“8号点”,在茫茫戈壁安下了家。
黄沙戈壁上,尼玛常年独自背着枪,在荒无人烟的边境线上巡逻。为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抱着枪、装着子弹睡觉是常态,她把子弹缠在腰间,用绳子把枪系在手臂上,贴身口袋里时刻装着一颗“留给自己的子弹”,她时刻提醒自己:如果遇到敌人,千万不能被活捉。
除了时刻紧绷的情绪外,还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这里有50多度,嘴唇上经常是一道道血口子。冬天天寒地冻,一壶冰凉透骨的水、一块‘锅盔’就是一天的伙食。”尼玛回忆,戈壁滩天气说变就变,一次母子俩巡边突遇沙尘暴,肆虐的狂风卷起黄沙遮蔽天空,不一会儿就伸手不见五指了,儿子因为害怕不停地哭,她搂着儿子躲在骆驼身后3个多小时,最终风停止了咆哮,母子二人逃过一劫。无数次在漫天风沙中跋涉、寒冬腊月中守夜、烈日炙烤下巡逻……在常人眼中艰苦的守边故事,在尼玛的嘴里却云淡风轻。
荒凉的无人区,寂静的“8号点”,尼玛是“连长”,儿子是“小兵”。一起戍边的同伴陆续离开,边防战士也换了一茬又一茬。53年来,她每天沿着广袤荒凉的戈壁边境线巡逻8个小时以上,从最初的步行,到后来的骑骆驼,再到现在的“铁骆驼”,累计巡边18万多公里,劝返、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被称为中蒙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尼玛默默坚守在最热爱的土地上,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保卫边境安全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恩格日乌苏边防线除了尼玛之外没有一户人家,尼玛家就成了战士们巡逻途中小憩的休息站,她还经常让儿子带边防战士们到家里,给战士们煮手扒肉、缝补衣服、做奶酪和奶皮等奶食品。尼玛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疼爱着战士们,被边防战士亲切地称作“尼玛额吉”。
如今的尼玛家,既是“居边戍边堡垒户”,也是“驼乡红十字应急救护站”“边境动物疫情报告点”“爱国戍边教育基地”……在尼玛的教育和影响下,儿子哈达布和18岁时也成了一名巡边员。2018年,边防部队给予哈达布和可以沿着边境线巡防的特权,哈达布和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牧民。2023年,孙子宝泉放弃留在巴彦浩特工作生活的机会,成为塔木素边防派出所的辅警,接过了奶奶和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一名新时代守边人。在尼玛一家的感召下,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一心,先后组建了“边防驼运排”、女子护边队,与尼玛老人共同守护着祖国北疆。
今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尼玛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而她却因身体原因缺席了这一“高光时刻”。“我没什么可遗憾的,知足了!我会继续守土戍边,虽然我没有什么力气了,但我相信我的儿子和孙子会更加努力地守卫国土,我过世之后,也要葬在边境线上……”尼玛动情地说。
春去秋来,寒冬炎夏,为国守边,代代相传,一次选择就是一生的守候。“党和国家让我来守边,我就要一直守下去。”尼玛奉献全部青春守护边境安宁,用半个世纪的人生坚守着她的初心,在大漠戈壁中竖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始终振奋着边境线上的各族儿女。(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