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大的沙地里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吃一顿,剩不多。”
“牛在房上走,屋在沙里埋,一年种三茬,还是吃不饱。”
50年前,在科尔沁沙地中生活,“牛在房上走”的怪事时有发生;
“路通了,沙没了,日子越来越好了!”
“光伏治沙,赚了钱、治了沙,一举两得!”
50年后的今天,在科尔沁沙地中生活,“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竟也时有发生。
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面积超过8870万亩,其中,5491万亩在通辽市境内、1746.8万亩在赤峰市境内。过去,几百万人口生活在“无风三尺土”的恶劣环境中。
正是这样恶劣的生态环境,激起了两地人民战沙的斗志!
作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通辽市各级党委、政府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治沙奇迹,总结出一批可供借鉴推广的治沙经验,为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贡献出通辽智慧;经过多年有效治理,赤峰市流动沙地逐步向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转化,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面积逐步减少,沙区生态系统实现了正向演替和良性发展,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从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治理速度大于退化速度的良性逆转,到目前通辽、赤峰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现双缩减趋势、形成生态与气候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再到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逐渐恢复,每一个阶段治沙的成功,都离不开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成功结合。
绿富双赢的治沙实践,让中国最大的沙地腹地变成了生态宜居的致富宝地,也让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攻坚战变成“双子星”绿色发展的新契机!
沙海变“绿野”
10月,记者在秋季的马场梁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放眼望去,枝叶繁盛、一片金黄。“我们这里从1989年开始治理,现在已经看不到沙子的踪影了。”赤峰市敖汉旗三义井林场场长、党总支书记陈学勋站在观景台上,脸上满是自豪。
敖汉旗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黄沙滚滚、遍布荒山秃岭。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项目区有林面积已达121万亩!
“2019年以来,我们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总体布局,以退化林分改造为重点,新建了3000亩精品示范工程,以元宝枫、文冠果、樟子松为主;2022年,又依托重度杨树退化林分改造工程,新建了320亩大扁杏经济林,示范带动效果很好。”三义井林场副场长于兴男告诉记者,2024年马场梁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正在以防沙治沙、生态治理为主抓手,重点推进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三期工程,进一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打造防沙治沙与生态教育结合的新样板。
深秋时节,来到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植树造林现场,春季造林成果已然显现——草方格沙障内,人工栽植的树木与自然生长的花草为大地铺上一条金毯。
“深栽,是为了节水;浅埋,也是为了节水。”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验,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针对科尔沁沙地沙粒粗、粘聚力差、沙土蒸发量大且快、风沙等级高等恶劣条件,■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与他的研究团队共同研发出了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深栽浅埋”种植技术。
“深栽浅埋”种植技术就是一种中、大乔木苗和部分灌木大苗的新型栽植技术,是深坑投苗、浅层覆土的栽植技术。应用此技术后,科左后旗春季造林成活率由50%大幅提高到90%以上,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提高到90%以上,且苗木长势旺盛,亩均节省成本963.5元,还可免去补植、补造过程,减少50%的浇水次数,节省水资源55.8%。
节水高效的“深栽浅埋”造林新技术,可以实现四季造林,这一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让科尔沁大地实现快速“换装”,为防沙治沙贡献出通辽智慧。
沙海变“蓝海”
“第一批种植的牧草已经出芽,再过一段时间,项目区就会穿上黑绿相间的‘条纹衫’”。在通辽市科左后旗100MW光伏治沙储能项目区,负责人张雨雷告诉记者,项目采用“牧光复合”建设模式,光伏板依地势而建,不破坏原始地貌,光伏板年产1.8亿千瓦时绿电,在板下种上牧草,可以为农牧民提供优质饲料。
光伏治沙,不光是在沙子里种上可以发电的“树”,还把茫茫沙海变成“大电池”!
“风电光伏+治沙”是通辽“五大生态产业”之一,通辽计划从2024年开始全面铺开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到2030年共申报装机规模350万千瓦、治理沙化土地51.6万亩。届时,科尔沁沙地里会有更多同时产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大电池”!
秋日午后,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15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区里,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日光下泛着墨蓝色的光。
敖润苏莫苏木在草方格内撒播沙打旺种子,牧草长起来,每年可为1000余头(只)牛羊提供优质牧草,年可实现发电3亿度,实现产值近1亿元。
苏木党委书记潘云东一边介绍一边伸手给记者算了经济、生态、社会三笔账:光伏治沙,老百姓征地、就地务工有收益,发电创造税收,老百姓看到曾经的沙海变成“绿电蓝海”、饲草绿海,全都竖起大拇指支持治沙工程。
看到敖汉旗尝到了光伏治沙的甜头,2024年,翁牛特旗实施风电装机10万千瓦、光伏装机10万千瓦两个项目,治理沙地面积8万亩,计划到2030年实现新能源装机达到100万千瓦,综合治理沙化土地28万亩,着力打造“光伏治沙升级版”。
沙海变“通途”
夕阳染红了云彩,鸟鸣其间,赤峰市翁牛特旗其白线穿沙公路随着沙丘缓缓起伏,被草方格沙障和绿色“拱卫”着,蜿蜒如龙横亘于大地上。
今年建成的其白线穿沙公路,总投资560万元,全长15公里,是该旗16条穿沙公路之一。
同样位于科尔沁沙地的通辽市奈曼旗常兴穿沙公路,长度达137公里,犹如一把利剑直插沙漠腹地,让沙海彻底变“通途”。
奈曼旗以常兴穿沙公路和大广高速公路为轴线,开通大宝线、白廿线、白苇穿沙公路等,茫茫沙海中串起了10条穿沙绿色走廊。公路周边有了樟子松、火炬、五角枫、柠条等植物的“镇守”,风沙再难肆虐。
多年来,赤峰、通辽两地开启独特的“以路治沙”模式,达到锁边护路、纵深治沙的成效,助力打赢“科尔沁治沙”歼灭战。
2024年,通辽市公路养护中心完成投资1089.75万元,精心选取国道303线、省道310线通辽北外环线作为公路绿化治沙示范点,全力推动“一段干线一特色、一个地区一典型”的“以路治沙”模式落地成型。
路修通了,依路致富,才能在沙海中成金。“穿沙公路不仅解决了我们出行难的问题,还能增收致富。”生活在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的村民李玉安说,以前他出去卖牛,要开车绕行3个多小时,费时费力。现在家门口的路通了,李玉安正计划扩大养殖规模。
路就像“血管”,“血管”通了就什么都通了,特别是沙区群众思想也“通”了。敖润苏莫苏木党委书记潘云东对记者说:“路通了,村民种植的玉米和小米,养的牛拉出去也能卖个好价钱。这些好处,老百姓都看得很清楚。”
望过去,沙进人退举步维艰;看今朝,沙海变身宜居宝地。穿梭在歼灭战现场,赤峰、通辽绿色“双子星”闪耀在科尔沁沙地,正紧握绿色发展新契机,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