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赤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赤峰学院发展,拿出真金白银、倾注深情厚谊,全面加强对学校建设、学生就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积极协调解决学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学校实现更大发展、取得更大成绩,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实现整体跃升,使赤峰学院成为赤峰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智力支撑。
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5个盟市纳入国家东北振兴战略实施范围。蒙东地区东南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河北省毗邻,北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在东北全面振兴中既承担着共性任务,也肩负着特有使命。2023年,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到东北,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作为扎根赤峰、深耕赤峰的地方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如何将自身融入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东北振兴实践并成为其中重要一环?如何助力内蒙古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面对时代之问,赤峰学院给出了答案。
◎为乡村振兴赋能
乡村兴则国家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也是成就社会主义大学的价值追求。近年来,赤峰学院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人才帮扶、产业帮扶等方式,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强化人才帮扶,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成才“快车道”。2018年至2023年间,赤峰学院与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已联合举办了10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400余名。通过培训,充分发挥了赤峰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培养中的专业优势,增强了传承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保护传承水平,同时也为推动赤峰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建设发展和理论研究、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设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强化产业帮扶,探索党建引领“艺术乡建”新路径。赤峰学院派人赴宁城县忙农镇扎兰营子村、克什克腾旗同兴镇安乐村、红山区三道井子村等地调研考察,目前已完成设计作品28套、包装设计30套、民宿品牌设计28套、文创产品设计28套。另外,将派驻师生与赤峰市文旅局、乡村振兴局、文旅集团共同开展整理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和文化记载相关工作,同时进行民俗调研、采集汇编等相关资料的收集。与赤峰市文旅局共同开展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按计划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培“巴林石雕”。加强产业帮扶,深化以党建引领“艺术乡建”创建行动,推广“崇德尚艺 以美育人”党建品牌,推动“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岗位上”,实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助力两家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工坊建设,就业、收益提升5%。
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发挥各级学校文化带动及传承作用。赤峰学院与元宝山马林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作,达成“红山陶埙”进校园项目,并开展横向课题建设,协议内产品已经投入生产,目前已经进入烧制阶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活动,探索重文化、重体验、重趣味的“研学+”发展模式,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农事劳动等资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中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在设计理念上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赤峰学院还与赤峰市乡村振兴局联合成立了赤峰市乡村振兴研究院,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搭建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基地,为乡村振兴领域政策研究提供决策咨询,为推动赤峰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成果支持、平台支持,现已在旗县区建立博士工作站4个,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建设国家科技小院1个。
◎为人才振兴加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城市与高校彼此补位、互相成就,才能让人才的“关键变量”逐渐转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以服务地方为使命,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全区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赤峰学院以“三转”(转理念、转模式、转路径)为抓手,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等协同育人机制,采用“倒推法”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课程设置,兼顾专业认证标准,将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此外,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大胆推行改革,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推进赤峰学院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2024年,围绕赤峰市做强做大矿业经济的战略部署,主动服务地方矿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效解决有色金属行业人才培养断档问题,赤峰学院主动对接赤峰市政府和17家矿产企业,积极筹建“赤峰有色金属矿产学院”。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持续调优学科专业结构。在专业设置上,赤峰学院加大专业调整改造的力度,实施“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瞄准地方新兴战略产业、特色产业及重点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积极融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对现有专业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构建了文史类、师范类、医学类、理工类、经管类和艺体类六大学科专业板块,明确了各专业板块的发展思路和路径,不断增加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契合度,持续增强服务地方的发展能力。“十三五”以来,新增本科专业14个,撤销本科专业5个,停招(缓招)本科专业4个。下一步,赤峰学院将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占比。在学科建设方面,现有自治区提质培育学科4个、硕士学位点9个,今年又新增了基础医学、口腔医学、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已通过自治区教育厅审核并上报国务院学位办。
以应用科研为引领,着力加大横向课题研究力度。赤峰学院本着“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优势,着力在应用科研上做文章,大力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制定出台《赤峰学院横向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2018年,赤峰学院组织实施科技服务地方项目85项,2019年组织实施服务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应用项目72项,项目总经费达3600万元。为了扩大横向课题覆盖面,赤峰学院于2023年启动实施了“百名博士下基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行动,鼓励博士团队在产业发展、智慧服务、科技应用、数字信息化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多元化服务,首批来自13个二级学院29个专业的35名博士,已深入赤峰市12个旗县区的企业、乡村、学校、博物馆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理论库”“智囊团”。第二批博士下基层工作也已全面展开,计划再派驻博士50名,开展“蹲点式”服务。
◎为文化振兴助力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区域的“文化高地”,地方高校应承担起传承与发展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的重任,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好地贡献高校力量。
立足区域文化,推动传承发展。赤峰文化积淀深厚,先后有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多个文化发展高峰,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十几年间陆续向外寻求合作,先后与红山区文物局、赤峰市博物馆、红山文化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共建考古文博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科研平台。历史文化学院启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深耕教学改革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2015年,《考古学通论》课程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契丹辽文化教学团队评为第六届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019年,《红山文化十二讲》《契丹史十二讲》列为内蒙古自治区在线课程,并于2022年被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首批上线课程面向全球学习者开放。
立足优势学科,注重以文育人。赤峰学院连续5年举办赤峰考古论坛,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数百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其中,论坛在国内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每年组织文博专业研究生在考古工地、博物馆等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习,先后3次组织文博专业研究生赴陕西、河南、山西、北京等地进行为期15天的实践教学活动。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教育,利用专业优势,举办“稽古读书会”系列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深挖学生潜力,打造了《昭君出塞》《巾帼长歌》等历史舞台剧品牌。
立足青年群体,促进理论传播。大学生是理论传播、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发挥和发掘大学生在理论宣讲方面的潜力,赤峰学院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以大学生的视角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青年化阐述,把“书面语”转化为群众喜欢的“家常话”,以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以“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的理论宣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学子和基层百姓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立足科普平台,发挥阵地作用。赤峰学院还面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镇街社区、社会公众开放人体生命科学馆、物理世界科普教育基地、人工智能创意科普示范基地、中医药馆、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科普基地、法律诊所、健康管理与应急救护科普教育基地、人类遗传探秘青少年科普研学基地、赤峰市口腔健康科普示范基地9个科普教育基地,为公众提供探索科学奥秘、感受文化魅力的场所。
赤峰市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经济体量、人口数量、文化底蕴及基础教育水平均位于全区前列,建设一所与其综合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相匹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优化全区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蒙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在赤峰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下,赤峰学院的办学目标越来越清晰,办学定位越来越明确,学科体系越来越完善,专业布局越来越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成熟。高校与城市正共同续写着彼此补位、互相成就的新篇章。(本版文图均由赤峰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