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教育投入,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加速发展;从区域普通高中发展提质加速,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从不断加大师资力量建设,到智慧校园打造……呼和浩特市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盯“宜学”城市建设任务和打造区域教育中心目标定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公平优质的教育之光,照亮每一位首府学子的成长成才路。
数字化智能评价为学生成长画像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用好评价指挥棒,是各地教育系统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撬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将智慧教育覆盖市域所有学段和类型,聚焦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探索区域教育评价改革的新路径、新样态、新范式,全力构建与首府教育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
“大数据平台通过回看、学生反馈、大数据统计等方式,让我能实时了解学生需求,帮助我们不断改进教法、提升教学效率。”11月29日,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高二年级组组长马婷婷向笔者展示了一幅学生“画像”。笔者看到在这份“画像”中,除了各科学业表现描述,还有学生本学年参加的课程分布、课外活动、获得的奖章以及“五育”领域的发展情况,几乎每一组描述都用数据模呈现,学生个体的成长特点和发展情况一目了然。
“我们通过数据的实时提取,为学生汇聚了一份专属的成长报告,一份立体式数字‘画像’,一个记录关键事件的成长册,呈现学生阶段性的‘五育’成长报告。”马婷婷说,每学年结束,这个“画像”能帮助学生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建立家校沟通的新格局,也为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
在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高中学段每个学生每一个学年结束都会收到自己的数字“画像”,并能收到一份基于“适性扬长”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在数字“画像”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可以通过雷达图得到清晰地呈现,尤其是学生在学习和能力发展上的优势会被肯定。笔者看到,在学校某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乐于探究、乐于表演、善于感受等方面被强调;在另一位同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中,认真倾听、善于合作等方面则被强调。而类似这样细化的关注点多达几十项,评价内容多元,表现得十分具体可感。
数字“画像”不仅仅便于学生自我认知,更改变了教师原有的经验和直觉判断模式,从用经验评价转向用数据评价。“如果单从一次数据分析,它只是一个孤立的点。但把孩子在一个高中学段学习整个过程的数据连贯起来就会连成一条线,学生在哪些方面是擅长的,哪些方面还有不足,实际上为孩子未来的职业生涯和规划做了很好的铺垫。”该学校副校长田奇臻表示,学校已经建构了“五育”融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公民素养,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身心健康与艺术修养,劳动教育和科学素养,在“五育”融合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牛鼻子”,也是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呼和浩特市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不断更新理念,有力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实现了基础教育监测评价的全覆盖,后续我们还会聘请专家对各个学校进行点对点帮扶,以评促建,推动首府教育高质量发展。”呼和浩特市教育评估监测中心主任王鸿俊表示,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各中小学校将继续以教学数据为抓手,开拓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搭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平台,不断推动应用科学的学习诊断系统,促进形成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
更多孩子近享优质均衡教育
让老大在赛罕区读完小学、初中后,王永华去年决定让二宝在居住地回民区上小学。“我家一直住在回民区攸攸板镇,老大上学的时候,周围的学校、生活配套还不完善,孩子不能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王永华快人快语。
让王永华“打道回府”的主要原因是攸攸板镇周围教育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呼和浩特市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2023年,由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回民区人民政府、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和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共建的回民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投入使用,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共设置一至九年级42个教学班。
“学校虽然才办了一年,但作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成员校,口碑好,我们老百姓认可。”今年9月,回民区居民康乔几经比较,同样选择了家门口的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作为儿子小升初的第一志愿。
“实验学校引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和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教育资源,组建管理团队、配置师资力量。同时,我们不断加大集团各校教师交流力度,让内部教师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并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课堂共享等方面互助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岗位调任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校长的张敏介绍,目前,学校在管理、教学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生源不断扩大,一年级已从去年4个班扩充到今年6个班。
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深化集团化办学是呼和浩特市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何促进优质学位既“扩容”又“提质”?在义务教育阶段呼和浩特市对此作出了积极探索:实施“名校+弱校”促优增量工程,将名校优秀师资团队、先进办学理念、成熟教学模式、丰富校园文化建制移植到薄弱学校,提升弱校办学质量,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教育;实施“名校+新建校”工程,定期联合开展培训、讲座、教学观摩、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校际互动,在实现新建校提高的同时,让名校教师价值感提升;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采取“学校联盟”“对口帮扶”等方式,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87个教育集团、覆盖157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惠及全市55%以上的学生,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初心也是目标。”呼和浩特市基础教育科科长张猛表示,呼和浩特市将做好集团化办学“加减法”,一手抓扩容提质,完善集团内部管理激励机制,通过纳入集团化管理促进薄弱校快速成长,推动帮扶效果叠加升级,努力从“一枝独秀”变成“全面开花”;一手抓独立成长,全面评估集团化办学成效,符合优质校标准的及时退出集团独立办学,也可以作为核心校吸纳其他学校组成新的集团,形成“输血—造血”良性循环。
产教融合让产业与人才双向奔赴
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呼和浩特市落实《呼和浩特市中等职业教育整合优化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将10所公办中职学校整合为5所,依法注销20所不具备招生资格的民办中职学校,同时加快筹设新建高职,目前全市中职学校共34所,对标六大支柱产业优化专业设置,累计优化38个。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聚力高技能人才培养,与TCL、内蒙古大厦等300多家企业实质性运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52个,努力实现产业和人才“双向奔赴”。
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是内蒙古自治区创办最早的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如今,学校正在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人才纵向贯通培养模式,切实打通学生升学深造通道。“我校目前与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等11家高职院校持续深化中高职贯通培养,通过建立委托培养、大学预科提前培养等途径,为学生搭建更加广阔、更多选择、更加优质的深造升学机会。”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校长助理张大力说。
“起初选择中职是因为成绩不太理想,想学习一门手艺,但在学校里我发挥出了自己实践能力比较强的特长,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很完善,烘焙设备先进,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让我们真正掌握烹饪技能,获得全面发展。毕业后我想成为一名美食博主,在网络上分享制作甜品的过程及技巧。”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学生苗懿林说。
职业教育只有把根扎在产业链上才能更有生机与活力。张大力介绍,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与西贝餐饮集团深入合作,建立西贝莜面喜悦项目班,确保学生所学的烹饪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高度契合,迄今已为西贝餐饮集团定岗培养 6 期 200 多名急需人才。此外还创建名校名企中高企一体化项目班,组建“物联网产业创新联合体”,成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学基地,对构建中高企贯通机制、打通教师企业培训途径、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呼和浩特市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率达86.5%,针对中等职业院校服务‘六大产业集群’及现代服务业,呼和浩特市先后开设326个专业布点,覆盖率达93%,并建立起‘教随产出’的动态调整机制。我们还将聚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对接产业需求,通过整合职教资源,不断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呼和浩特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负责人白鹤说。
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支撑到哪里。呼和浩特市深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累计为航天六院、华耀光电、齐鲁制药等40余家重点企业精准培养技能人才7100人次,支持企业建立职业培训中心52家次,打造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家、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1万人次以上。
职业教育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体系设计,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多样化成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绑定在一起,为构建具有特色的呼和浩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智慧与动能。
用心呵护特殊孩子健康成长
“因材施教,开发潜能,学会生存,适应社会。”这条写在武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墙壁上的标语格外醒目,让初次走进这所学校的人深受触动。这里的特教老师用爱让孩子们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感受到了人生的希望与光芒。
创立于1992年的武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校舍前身只是一间临时腾出的库房,仅有1名老师和5名学生,32年来,三迁校址、四易其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规模逐步提升。学校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培养残疾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社会的能力, 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目前,该校拥有教师42名,学生56名。
在学校一楼的感统训练室,笔者看到教师张金凤正在辅助一位学生进行感统康复训练。她一手扶着学生,一边鼓励着她在波浪触觉步道上缓慢行走。“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基本都是多重障碍,我们需要使用专业的康复器材不断进行强化训练,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作为老师感觉到特别欣慰。”张金凤说。
据了解,该校还设计了独属于特殊孩子们的课程架构。“我们以德智体美劳为核心基础,除日常开展言语训练、感知觉训练外,还有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等树德课程,绘本阅读、古诗阅读等启智课程,此外开设了美甲、装裱、香皂作坊等校本课程。根据每个学生的残疾程度区分其障碍类别,从教学、康复、生活技能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个别化教育目标。”武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李鸿说,今年,学校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签订了教育合作框架协议,设立了教学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依托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为学校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理论指导。
特教教师张姣3岁因为一场感冒引发的高烧失去了听力,9岁进入武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在学校里我发现了自己对美术的热爱,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的剪纸作品多次获奖。2009年,我考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美术系,毕业后,我选择了回到母校任教,希望用我自己的经历激励和帮助更多听障儿童。”张姣说。
2014年11月,张姣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参加《梦想星搭档》节目,节目中,她历时两年6个月的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被一家公司以50万元购得。张姣在为自己做了人工耳蜗后,将剩余的钱全部捐给了那些和她一样的听障人士。“我想让和我一样的听障人士早日走出无声世界,和我一起聆听美妙的声音。”张姣说。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健全学段衔接、普特结合、医教结合、资源共享的特殊教育体系,建成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协同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所特殊教育学校,每年设立200万元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将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升至每生每年6000元。在呼和浩特市,共同用爱心、耐心、恒心、匠心为每位“折翼的天使”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在人生的航道上自由展翅翱翔。
“引才+内培”建强教师队伍
在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教师队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呼和浩特市近年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的一系列创新性和系统性举措,为推动首府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姜笑玉作为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的英语骨干教师,2022至2023学年在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第二中学支教期间,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仅用一个学期就使所教班级成绩取得显著进步。她推动科组资源库的建设,打造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研模式。在她的指导下,商都县第二中学的教师们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们的英语成绩也稳步提升,当年学期末,她所支教的班级英语平均成绩和优秀率均为乌兰察布市第一名。
“作为呼和浩特市支教队伍中的一员,我深感荣幸,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支教期间,我借鉴了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的管理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推进‘精细化’管理,从‘精准教学、精细德育、精进专业、精心后勤’四个维度推进‘四精’管理。我认为支教交流轮岗最大的好处就是为每个学校都注入了新鲜血液,有效激发了队伍的活力。”姜笑玉说,在和乡村教师的交流中,她也深受启发。
呼和浩特市推行基础教育集团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作用,在满足基层学校、教师发展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激活教师队伍活力。2022年至今,已选派城区优秀中小学教师507人前往自治区乡村振兴帮扶县(含武川县,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四子王旗、卓资县、察右中旗)和呼和浩特市薄弱中小学校进行支教帮扶,其中,2022至2023学年选派教师179人;2023至2024学年选派教师180人;2024至2025学年选派教师200人,目前支援教师已全部到岗任教。
11月20日、21日,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荣荣老师在两个班级进行了思维型课堂磨课,第一次磨课结束后高一数学组教师对课程进行讨论与研磨,并提出修改建议,在第二次磨课中取得了很大的提升。这样的磨课活动,让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快速提升。每一次的磨课活动,都能让老师们在参与中学习、在教研中收获、在反思中成长。
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教学副校长杜永前说:“我校共有在职在编教师261人,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3人,副高级教师58人,一级教师107人。学校以思维型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教师通过赛课、展示课、说课、评课等环节,在实践中研磨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呼和浩特市健全“五级”教师培训机制,制定“菜单式”培训项目,与北师大、首师大、内师大等区内外师范院校合作开展跟岗培训,累计培训教师3万人次。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累计培训专任教师1800人次。“平时我也会通过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等网络资源不断提升自己,阅读教育相关书籍,为自身的教育教学提供新思路。”十四中语文教师阿拉腾哈斯说。
据了解,近三年来,呼和浩特市通过大规模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累计补充教师3947名,其中985和“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比达到32%,显著充实了教师队伍,为教育系统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
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深化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补齐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短板,努力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不断向着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迈进。
呼和浩特市教育局10月25日下发《关于鼓励全市普通中小学校推行课间15分钟的通知》,在呼和浩特市普通中小学推广并鼓励实施15分钟课间。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学校很快就推行了课间一刻钟。“除体育课、课间操外,体育活动课、课间15分钟也是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此外,学校还会组织篮球、足球等各项比赛,设置体育器材进班、立定跳远练习区、彩色跳方格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锻炼场地,保证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张琦说。
呼和浩特市推进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改革由过程性评价、体育与健康知识考试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三部分构成,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学校七年级一班学生乌艺萌说:“我开始尝试瑜伽、跑步、游泳等不同的运动项目,新的评价方式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和体能状况。通过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运动热身和拉伸,如何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休息时间,可以让我在锻炼时更加科学有效。”
与传统评价方式相比,新的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注重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因此,体育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体验性、安全性、科学性尤为重要。“学校开设了多种不同的运动课程,如瑜伽、舞蹈、武术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前段时间学校还组织了定向越野趣味活动,设置了知识问答等一系列环节,让孩子们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增加学生的体验感。”张琦说。
呼和浩特市义务教育阶段阳光分班工作从2020年开始执行。“2024年参加‘阳光分班’的学生共51226人,共计分班1120个,参加分班的班主任共计 1120 人。其中小学起始年级学生25945人,小学分班602个,小学班主任602人;初中起始年级25281人,初中分班518个,初中班主任518人。”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张猛说。
阳光分班有效解决了“择班热”“择师热”等问题,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也提升了家长和社会对教育均衡发展的信心,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
“下一步,全市教育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和全区教育大会精神,锚定打造区域教育中心的目标任务,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举措,促进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更好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教育需求,促进教育、人才、科技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首府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副局长孟萌表示。(苗青 若谷 于梦圆 贾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