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锡林郭勒盟持续聚焦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以“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为主攻方向,着力在补短板、扬优势、强链条上下功夫,大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新路子,全面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供给保障 夯实农牧业生产根基
锡林郭勒盟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落实好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稳面积、提产能上做文章,向耕地、科技、创新要单产、要效益,坚决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粮食种植任务。
2024年,该盟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62.73万亩,同比增加12.96万亩,预计粮食产量可达50万吨,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任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95.19万亩,占全部基本农田的33%。
锡林郭勒盟积极探索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认真落实自治区支持设施畜牧业发展若干措施,相继出台《锡林郭勒盟优质良种肉牛发展扶持办法(试行)》《促进浑善达克沙地及半农半牧区发展肉牛规模化舍饲养殖若干政策措施(暂行)》等扶持政策。通过舍饲圈养、托养代管、联户育肥、提前出栏等方式共解决超载牲畜95.7万羊单位。2023年,盟本级安排资金1.5亿元,新建标准化畜棚20万平方米,集中舍饲养殖基地67处、新增全年舍饲肉牛4万头。年内预计出栏牲畜840万头只,牛羊肉产量有望达33万吨。
锡林郭勒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奶业振兴政策,成立奶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促进全盟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累计投资1.81亿元,锡林郭勒盟地方特色乳制品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该盟奶牛存栏达29万头,年内牛奶产量达到59万吨;奶马1.6万匹,马奶产量6000吨;奶驼2200峰,驼奶产量1800吨。获得登记注册的传统奶制品小作坊发展至729家,SC食品生产企业36家,分别占全区的52%和60%。全盟加工80余种传统和创新奶食产品,年生产奶制品6万吨,实现年销售额约17亿元,带动就业6000余人。
与此同时,锡林郭勒盟着力构建多元化饲草生产体系,建立饲草丰产区和匮乏区饲草产销对接机制,完善饲草储备体系建设、健全饲草交易价协调机制,全力稳定和平抑饲草价格,保障畜牧业发展优质饲草需求,提升区域性饲草料供给能力。截至目前,锡林郭勒盟天然打草场面积为3000万亩,人工种草达120万亩,年草产量约25亿公斤。建成全混日粮加工厂63家,年加工能力达200万吨。
如今,锡林郭勒盟基本形成以种畜场为核心、扩繁场为补充、核心群为支撑的现代畜禽育种繁育体系。建成国家级核心育种场4处,其中肉牛3处、肉羊1处;自治区级核心育种场5处,占全区首位。盟级种牛场28处、重点种羊场10处,盟级肉牛核心群415群、肉羊核心群1500处,优质种畜年供种能力达5.5万头只。建立划定6个保种场(区),其中国家级3处、自治区级2处、盟级1处。
强链延链补链 补齐产业融合发展短板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先后出台《促进肉牛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暂行)》《锡林郭勒盟促进羊皮羊尾加工利用产业发展壮大若干措施(试行)》,着力“延链、补链、强链”,集中力量建设好4个农牧业产业园区、2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扶持壮大一批产业链领军企业,延伸肉牛、肉羊、奶业、马铃薯等产业链条,积极构建主导产业突出、上中下游衔接、优势特色彰显、集群效益放大的产业链体系。
2024年全盟肉牛全产业链产值预计达到110亿元,肉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75亿元,奶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亿元,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5亿元。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24家,其中国家级5家、自治区级67家、盟级52家。
通过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进,锡林郭勒盟不断补齐短板弱项,延链补链强链,重点在牛羊肉精细分割、精品包装、熟食制品、酱卤食品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方面发力,升级延伸生熟肉类、高端乳品、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等产业链,提高羊皮、羊毛、羊尾脂、骨血脏器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4%,羊皮、羊尾脂等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85%。
锡林郭勒盟组建全区首个正处级品牌建设管理机构,专项推进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工作。打造“锡林郭勒羊”区域公用品牌,制定出台“锡林郭勒羊”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和品牌零售渠道授权实施细则,向6家羊肉加工企业和4家销售渠道企业进行品牌授权,推动企业与牧户形成品牌共建、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提前锁定、全程追溯、订单收购羊源,以高于市场价每公斤1.5元至2元的胴体价格与牧户签订合同,实现养殖端溢价。
与此同时,建设官方线上渠道和官方前置仓及冷链物流,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产品溢价返补牧民机制。截至目前,“锡林郭勒羊”授权生产企业收购加工锡林郭勒羊110.9万只,生产品牌产品1.57万吨。官方线上渠道累计销售1288万元,前置仓累计入仓410.8吨,出仓395吨。制定出台“锡林郭勒奶酪”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制定出台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地方特色乳制品团体标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措施,推出“锡林郭勒奶酪—中国人自己的奶酪”品牌口号,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动“锡林郭勒奶酪”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
2020年12月,“锡林郭勒奶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2022年6月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被授予“中国乳业新势力年度影响力区域乳品品牌”称号。锡林郭勒盟牛羊产业“蒙”字标认证企业达到6个、区域公用品牌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个、驰名商标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5个。“苏尼特羊肉”成为全区唯一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地理标志保护工程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助力增产增收 激发新型经营主体活力
锡林郭勒盟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总结提炼区域服务中心模式、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模式、合作社联合服务模式、专项服务模式4种模式,在5个旗县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支持服务组织拓宽服务领域,由耕、种、防、收4个方面的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拓展延伸,最大程度促进农业节本增效。2024年,新增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70万亩。
该盟还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牧场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集中经营。2024年,认定家庭农牧场300家,规范合作社65个,选聘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辅导员120人。
锡林郭勒盟持续巩固提升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嘎查村积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产业经营等多种发展路径,丰富完善分配机制。2024年,该盟50%的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在盟内5个试点嘎查村推广“统种(养)共富”模式,推动土地集中经营、牲畜集中饲养,促进合作经营向共治共富转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23年以来,在50个试点嘎查村推进“三变”改革,促进农村牧区资源要素有效聚集,改进生产经营方式,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持续抓好第三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落实,让2.7362亿亩草原“带薪休假”。在西乌珠穆沁旗开设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带动草原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转型。
下一步,锡林郭勒盟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统领,注重运用抓工业思维抓农牧业产业链培育、运用抓服务业思维抓农牧业经营,持续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破解“地水种”瓶颈、提升“粮肉奶”质效上下功夫,扎实推进种养技术、种质保障、加工能力、装备水平、品牌打造、市场营销每个环节工作,全力以赴转方式、调结构、强动能,大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不断夯实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本版图片由锡林郭勒盟农牧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