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人员不仅帮我耐心解答了老龄补贴政策,还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上门帮我办理手续,特别的暖心。”近日,谈及社区开展的帮办代办服务,家住乌海市海勃湾区蒙西世纪城小区的居民刘健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24年以来,乌海市聚焦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从减负松绑、扩权赋能、增效提质等多方面发力,着力构建简约高效、运行顺畅的基层治理体系。
减负松绑 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走进海勃湾区滨河街道滨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门口挂牌规范整齐,“一站式”服务办公场所整洁大方,窗口设置、办事指南和出具的证明事项等内容清楚明了……
“以前服务中心墙上挂满各类牌子,什么事都要干、都得抓,给社区干部带来不小的工作量,很难抽时间去入户走访,现在牌子和证明事项都精减了,老百姓来办事清楚明白,也更方便了。”社区党支部书记宿妍茹说。
白楼社区党委书记陈嘉轩也深有同感,“社区工作事项进一步规范了,花在督查检查、报表台账中的时间精力少了很多,我们的职责任务更加清晰了,有更多的时间入户走访,面对面服务群众。”
截至目前,乌海市按照“一村社一策”原则,确定村(社区)级组织职责事项清单和证明事项正、负面清单,建立村(社区)工作事务准入审核和动态调整机制,累计清理村(社区)外部标牌标识813块、规范内部指引牌855块,平均清理压减年度督查考核事项20项、清理报表台账81个,进一步厘清责任边界、明确职责职能,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同时,从各领域推选优秀基层治理减负监督员20名,充分发挥监督前哨、桥梁纽带作用,广泛收集基层单位和群众对减负的意见建议,及时对减负政策落地情况监督评议。
赋能扩权 促进基层干部作用发挥
“权责不对等,是基层网格员在基层治理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短板。”就在1年前,乌达区社区工作者张彩华还在为如何精准服务好群众发愁。
不过,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深入推进,乌海市制定村(社区)“1+5+X”基层治理赋能清单,重点以做实人口精细化管理为“一个基础”,扎实推进组织、治理、自治、人才、保障“五个方面赋能”重点任务,探索拓展地区多样为民服务特色活动,常态化健全基层减负赋能机制,让在基层、懂基层的干部真正发挥更大作用。
减负的同时,也要为基层赋能。乌海市加强镇(街道)对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将部门派驻机构人员纳入镇(街道)统一指挥协调,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建立镇(街道)“编制周转池”,采取“基本编制+附加编制”方式,按照一般不超过15%的调整幅度,精准保障镇(街道)重点工作用编需求,切实发挥编制保障重点、服务大局的最大效益。
“现在有了制度、资源、人才等措施保障,工作更有抓手了,我们为民办实事的劲头更足了!”有基层干部感慨道。
增效提质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水平
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而是通过理顺权责,推动治理提效。减负以来,乌海市一个个小区“华丽变身”,一栋栋老旧居民楼“换上新衣”,改造成果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也受到群众好评。
“我们老旧小区在改造过程中,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他们几乎每天都在这里忙活,还征求我们对社区项目重要环节的意见建议、效果评价。”小区居民赞叹道。
2024年5月以来,乌海市把开展镇(街道)班子队伍“双晒”赋能增效提质活动作为深入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有力举措,通过重点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指导村(社区)建立一个事项清单、认领一个民生项目“三个一”任务,进一步推动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联系网格(小区)、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为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乌海市大力推动党群服务中心优化提升,建立“镇街吹哨、部门答卷”工作机制和网格员入户走访“三四五”工作制度,形成“出卷——吹哨——应哨——答卷——交卷——评卷”的工作模式,2024年以来累计解决问题1513件;依托“12345”市民热线、书记信箱等累计受理群众诉求43.69万件,办结43.56万件,办结率99.7%。
“不用再困在办公室里了”“有更多精力扎到群众身边了”……理顺权责、简化流程、轻装上阵,广大基层干部身上的“包袱”轻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