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组织开展“六个行动”,这是继“六个工程”后,自治区党委围绕“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奋进目标的又一重大安排部署,区域合作深化行动更是其中关键之举。为开展好区域合作深化行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内蒙古森工集团抢抓蒙东振兴机遇,在主动开放中扩大“朋友圈”,积极主动加强协作联动,不断强化三方互联互通和互学互鉴,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推进合作,共同绘好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内蒙古森工集团三方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多年来,三方在交通路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绿色农畜林产品开发、民族团结进步协作、气象灾害区域联防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务实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24年10月,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内蒙古森工集团联动对接活动在兴安盟举办,围绕贯穿一条主线、生态文明建设、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协同联动,就充分发挥地域区位、能源、资源等优势,积极探索互惠互利、协作共赢的合作路径达成共识。围绕“旅游共兴、设施共联、生态共护”目标,共同签署《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兴安盟行政公署·内蒙古森工集团合作备忘录》,精心谋划20项发展举措,携手为蒙东振兴发展、自治区“闯新路进中游”贡献智慧力量。
为巩固对接成果,推进合作事项落地见效,2025年2月21日,三方深化区域合作座谈会在呼伦贝尔市召开,各方敞开心扉抒己见,建言献策促发展,对常态化落实三方对接机制达成一致共识,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深化区域合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精准对接 联动推进
区域合作结出累累硕果
自2024年三方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来,各方同频共振,强化对接落实,携手推进能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培育和开拓旅游市场,形成一系列标志性、突破性的合作成果。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共护,共同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两地生态环境唇齿相依,又都与内蒙古森工集团同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条道路上同呼吸、共命运。三方聚力深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合作,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全面推进建设生态安全屏障“一张图”“一张网”,积极推动大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数据共享,着力打造覆盖全要素、全方位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三方谋划实施联合预防、联合训练、联合指挥、联合作战、联合保障“五联”森林草原防灭火体系,共同推进联防联治工作,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现已初步建立碳汇资源统一底板数据库和林草碳汇开发储备项目数据库,推动两地旗县市区加快摸清碳储量、碳汇量现状,评估造林、森林经营情境下森林碳汇潜力和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潜力。
合力推进旅游产业共兴,共同推动乌阿海满旅游一体化建设。呼伦贝尔市以大草原、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大口岸等壮观的自然风光和五彩多元的民族民俗文化闻名遐迩,兴安盟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森林资源、独特的火山地貌,内蒙古森工集团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及丰富的林业资源。为进一步深化旅游产业合作,三方聚焦“打造乌阿海满旅游集聚区”发展目标,联合印发《内蒙古大兴安岭旅游发展规划(2024—2030年)》,共同成立“大兴安岭旅游联盟”,建立常态化跨区域旅游联合执法监管和交流合作机制,实现游客互送、产品互推、市场共建、品牌共创。策划推出了牙克石—阿尔山越野穿越、“相约呼伦贝尔·春赏兴安杜鹃”“多彩金秋·油画写生”“嬉冰驭雪·穿越兴安”畅游冰雪呼伦贝尔之旅等8条四季旅游线路。出台《旅游环线优化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集中打造“中东铁路”遗址遗迹国家风景道、最美331边境公路、最美大兴安岭旅游环线、五彩呼伦贝尔旅游环线、北纬49度旅游环线等“一横两纵五环”重点旅游线路,为三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共联,共同固本强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呼伦贝尔市与兴安盟山水相连,同属蒙东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区,是内蒙古东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区。为补齐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推动区域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方合力推动阿尔山—海拉尔开行动车组改造项目纳入《自治区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实施方案》,现已完成预可研编制。引入华能内蒙古东部能源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签署三方合作协议,结合国家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建设要求,合力推进“绿电进京”项目,总投资估算1053亿元,共同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升三方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推进扎兰屯市蘑菇气镇到阿尔山市公路养护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进一步改善两地群众交通环境,为畅通呼伦贝尔市与兴安盟旅游客源输送通道和岭上大通道奠定坚实基础。
抢抓机遇 加快发展
开启互利共赢新篇章
众智谋事必明,众力举事必成。当前,在蒙东振兴大框架下,加深两地三方合作正当其时。三方将以此次深化区域合作座谈会为新起点,携手画好“十五五”深化合作的规划图,谋好生态、旅游、能源、基建战略图,保障重点合作事项全面落地。
以市场需求共同培育开拓跨区域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旅游联盟作用,办好首届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旅游节,共同筹备举办联合跨境自驾、跨境研学活动。深研细磨“一横两纵五环”重点旅游线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综合环境质量,增强大兴安岭自驾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共同研究推动乌兰浩特—阿尔山—海拉尔铁路旅游线路,持续完善沿线公路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大兴安岭旅游风景道林业管护站功能。探索打造低空旅游集聚区,一体研究低空旅游试点方案,依托现有支线、通航机场谋划开发低空旅游线路产品,打造“森林飞”“草原飞”低空旅游品牌。
以更高视野合力谋划重大项目。充分释放三方能源资源优势,打通外送通道,合力推动将“绿电进京”项目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为保障首都能源安全贡献力量。结合自治区部署开展节水行动,充分发挥三方水资源、地缘优势,依托东北水网和自治区水网规划,主动谋划“北水南调”工程,着力改善蒙东各盟市农业、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缺水问题,共同服务蒙东振兴发展。
以整体视角共同打造对外开放全新格局。谋深谋实共同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实施路径,结合自治区自贸区创建工程部署要求,紧盯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统筹部署呼伦贝尔市与兴安盟两地9个口岸,推进北疆国际陆港建设,围绕大宗资源商品进口、特色产品出口等产业,推进物流、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粮食、矿产、煤炭等资源落地加工项目,充分利用京蒙帮扶政策,依托北京支持内蒙古沿边产业园区配套产业,因地制宜引入内蒙古森工集团参与实施部分落地加工项目,以更多业态、更高效率、更优服务共同推动自治区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以系统思维协同推进生态安全屏障“一张图”“一张网”建设。立足大兴安岭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各生态要素之间关联性,打造覆盖“天地空”全要素、全方位的一体化生态环境网络,将大兴安岭森林屏障纳入“一张网”监控体系,推动森林草原保护、河湖水系治理、沙地歼灭战和黑土地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落地实施,探索生态领域联合执法、建立三方防灭火应急保障联动机制,共同争取大兴安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依托大兴安岭资源禀赋,聚焦发展林下产业、碳汇经济,持续做好计量监测、评估、潜力分析等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联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共同打造蒙东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先行区、样板区、示范区,推动实现“大生态”转型升级。
同频共振 携手共进
聚力打造蒙东合作新样板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三方将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开展区域合作深化行动,持续壮大县域经济,用好京蒙协作、东北全面振兴、蒙东振兴等政策平台资源,持续深化与周边地区产业协作,在加快推进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中发挥更大效能。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三方将坚持聚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结合“歌游内蒙古”区域品牌建设,持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夯实大兴安岭旅游线路建设,强化基础设施领域协同发展,延伸合作内容、拓宽合作领域,共同争取更多互利共赢的重大项目,提升大兴安岭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努力实现“1+1+1>3”聚变效应。
风劲好扬帆,奋进正当时。可以相信,搭乘区域合作深化行动之舟,抢抓自治区大力支持蒙东振兴的历史节点,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内蒙古森工集团共同努力推动下,三方深化区域合作必将为蒙东振兴贡献更多、更优质、更可持续的成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