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数字赋能 优化混合式教学过程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通常采用教师主导的方式讲授课程内容,过分强调打牢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但容易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削弱育人效果。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要素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字赋能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推动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现实途径。
课前,整合教学资源,寻找课程思政切入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教师应立足课程思政背景与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分析并整合教学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可用的素材库、视频库,借助线上学习平台为学生上传讲义资源、学习任务单等,学生则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完成预习任务,并在讨论区与其他同学协作交流、在留言区将疑难问题反馈给教师。由此,学生能够在课前形成认知地图,教师也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需要注意的是,课前阶段思政要素的呈现应尽量直观生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关“儿童教育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教育家陈鹤琴、陶行知的纪录片,增强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课中,设置驱动任务,激发内在情感体验。课程思政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带有浸润性的思政教育属性,并非简单的学科交叉。因此,为引导学生深刻感知思政要素,激发其内在情感体验,教师应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驱动性任务,增强参与感与主体性。一是情境模拟。学前教育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学科,对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创设幼儿园教学情境,围绕课程内容生成驱动性问题,例如对于“如何加强对家庭照护人的育儿指导”这一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家园合作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刻理解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二是案例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拓展教学资源,教师应结合学生课前反馈为其提供优秀案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就“如何创设学前教育环境”这一问题,利用信息化资源介绍陕甘宁边区保教人员从教的历史,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情感与价值的共鸣,从而逐步树立学前教师身份意识。
课后,推动理实结合,巩固混合育人效果。一方面,基于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应要求学生将学习体悟或相关作品提交分享,例如就“时代变迁所带来的保教观念变化”,学生可以利用大数据主动搜集资料或与父母交谈,最终形成作品,在线与同学交流,教师可以进行线上实时指导。同时,平台应为学生推送蕴含思政要素的视频、音频等立体化资源,以巩固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在学生接受系统的知识学习后,高校应组织学生进行幼儿园实地见习,在教育实践中体悟育人导向,增强育人能力与职业认同感。
基于素养导向 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优势,将隐性的思政要素显性化,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性综合评价体系,进而发挥反馈作用,实现以评育人。
首先,在评价内容上,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在线学习平台,不仅要收集学生的学业考勤、考试结果等可量化的部分,更应利用数据监测功能分析师生互动效果、学生情感体验、课堂氛围等,从而真正诊断学生对所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真实感受,考察其职业认同度。其次,在评价方式上,重视过程性评价与质性评价。学前教育专业的混合式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场域,还包括教育实习见习环节,数字技术为开展面向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提供了支持条件。因此,注重搜集学生跨场域的、伴随式的学习数据,了解学前教育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的真实表现,考察其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发挥质性评价作用。同时,探索增值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凭借数据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是基于学生纵向成长而建立的评价,能够帮助教师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从而为每个学生寻求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设性反馈与个性化支持。由此所开展的评价本身就蕴含思政要素,也能正向引导学生,发挥以评育人的功能。最后,在评价主体上,重视多元主体与多维评价。除传统的教师评价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回放、检测数据等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调动起学习动机;还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生生互评,在同辈评价中不断反思,最终形成全面多维的评价结果。
(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张思秦)
课程思政强调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从事学前教育的人才,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师德素养,其所蕴含的育人取向与课程思政相契合。但思政要素具有内隐性,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时容易出现“生搬硬套”的形式化问题,而以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为优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重要抓手。因此,高校应深度挖掘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其贯穿于教学实践各个环节,优化育人效果,开创学前教育专业的育人新格局。
依托数字赋能 优化混合式教学过程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通常采用教师主导的方式讲授课程内容,过分强调打牢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但容易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削弱育人效果。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要素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字赋能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推动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现实途径。
课前,整合教学资源,寻找课程思政切入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教师应立足课程思政背景与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分析并整合教学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可用的素材库、视频库,借助线上学习平台为学生上传讲义资源、学习任务单等,学生则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完成预习任务,并在讨论区与其他同学协作交流、在留言区将疑难问题反馈给教师。由此,学生能够在课前形成认知地图,教师也能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需要注意的是,课前阶段思政要素的呈现应尽量直观生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关“儿童教育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教育家陈鹤琴、陶行知的纪录片,增强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课中,设置驱动任务,激发内在情感体验。课程思政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带有浸润性的思政教育属性,并非简单的学科交叉。因此,为引导学生深刻感知思政要素,激发其内在情感体验,教师应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驱动性任务,增强参与感与主体性。一是情境模拟。学前教育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学科,对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创设幼儿园教学情境,围绕课程内容生成驱动性问题,例如对于“如何加强对家庭照护人的育儿指导”这一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家园合作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刻理解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二是案例分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拓展教学资源,教师应结合学生课前反馈为其提供优秀案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就“如何创设学前教育环境”这一问题,利用信息化资源介绍陕甘宁边区保教人员从教的历史,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情感与价值的共鸣,从而逐步树立学前教师身份意识。
课后,推动理实结合,巩固混合育人效果。一方面,基于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应要求学生将学习体悟或相关作品提交分享,例如就“时代变迁所带来的保教观念变化”,学生可以利用大数据主动搜集资料或与父母交谈,最终形成作品,在线与同学交流,教师可以进行线上实时指导。同时,平台应为学生推送蕴含思政要素的视频、音频等立体化资源,以巩固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在学生接受系统的知识学习后,高校应组织学生进行幼儿园实地见习,在教育实践中体悟育人导向,增强育人能力与职业认同感。
基于素养导向 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优势,将隐性的思政要素显性化,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性综合评价体系,进而发挥反馈作用,实现以评育人。
首先,在评价内容上,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在线学习平台,不仅要收集学生的学业考勤、考试结果等可量化的部分,更应利用数据监测功能分析师生互动效果、学生情感体验、课堂氛围等,从而真正诊断学生对所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真实感受,考察其职业认同度。其次,在评价方式上,重视过程性评价与质性评价。学前教育专业的混合式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场域,还包括教育实习见习环节,数字技术为开展面向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提供了支持条件。因此,注重搜集学生跨场域的、伴随式的学习数据,了解学前教育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的真实表现,考察其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发挥质性评价作用。同时,探索增值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凭借数据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是基于学生纵向成长而建立的评价,能够帮助教师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从而为每个学生寻求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设性反馈与个性化支持。由此所开展的评价本身就蕴含思政要素,也能正向引导学生,发挥以评育人的功能。最后,在评价主体上,重视多元主体与多维评价。除传统的教师评价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回放、检测数据等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调动起学习动机;还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生生互评,在同辈评价中不断反思,最终形成全面多维的评价结果。
(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张思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