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王彩云代表:以创新提升产业话语权

  □本报记者  郑学良  实习生  杨承昊

  王彩云,是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也是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后,王彩云带着热气腾腾的会议精神返回工作岗位。

  3月20日,当记者来到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时,王彩云正与科研伙伴们围坐在一起,传精神、聊感悟、话使命。她举起最新研发的样品对大伙儿说:“现在的政策东风更强劲,大家要把实验室‘最初一公里’与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很好地贯通起来。”

  从党委会议室到科研实验室,从理论宣讲到技术研讨,全国两会精神进一步坚定了伊利全体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更为乳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注入强劲动能。

  王彩云抚摸着乳铁蛋白生产线设备的金属外壳告诉记者:“当年连参数都拿不到,现在整条工艺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

  初入行业的王彩云做牛奶成分的应用研究,那时的她常常被一组数据刺痛:乳铁蛋白进口价每公斤高达2万元,关键技术全被国外垄断。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她扎进实验室,一干就是20年。

  没有国外技术可借鉴,她就和同事们从零开始摸索:设计全新提取工艺、定制国产化设备、建立行业首个乳铁蛋白活性检测标准……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国民营养安全,更是高端创新领域的话语权。当乳铁蛋白定向保护技术不再受制于人,中国智造就多了一份挺直腰杆的底气。”王彩云说。

  若干年的汗水使得这项技术终迎硕果:常温奶乳铁蛋白保留率从10%跃升至90%以上,成本骤降至每公斤五六千元,彻底打破国外垄断。更令国际同行侧目的是,团队还同步攻克了β-酪蛋白制备难题。

  与此同时,更多“王彩云们”也正在攻城拔寨。

  2024年以来,呼和浩特从自治区、市级两个层面开展科技“突围”,研究谋划乳品深加工、大科学装置、乳酸菌等点位,实施了一批科技“突围”工程重点示范项目。

  “技术突破不是终点,得让老百姓喝上更营养的奶!”履职以来,王彩云深入消费一线,认真倾听消费者的心声。一次次实地调研,增添了她带领团队屡屡突破的勇气。

  ■下转第6版  ■上接第2版  

  依托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王彩云和她的团队还在努力研发着好吃、吃下去更健康的产品。

  “每款产品上市前,我们都要经过多轮盲测。”王彩云的调研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消费者的反馈。以已经突破的乳铁蛋白定向保护技术和高纯度β-酪蛋白技术为代表,一批重点成果都将通过今年投产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奶酪智造基地三期项目加速实现产业化。

  王彩云说:“以消费者为中心,是我们坚守的初心;消费者对高品质乳制品的更多需求,是我们创新的底气。”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2025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5版:先锋
   第06版:要闻
   第07版:青春号
   第08版:旗县融媒
丁薛祥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在博鳌亚洲论坛感受世界对中国的期待
在世界大变局中共促合作
博鳌亚洲论坛持续推广 “绿色办会”理念
5部门印发实施方案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启动“科技政策落地强化年”活动
AI时代,如何让治理跟上技术步伐?
“原味乌兰察布”品牌逐年叫响
呼和浩特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王彩云代表:以创新提升产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