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千万条。”唐代诗人林杰的这首诗,将七夕之夜家家户户边赏月,边乞巧的古代习俗描写得惟妙惟肖。笔者有幸收藏到一本民国唱本《乞巧经》,更加验证了此习俗流传之广。
这册唱本宽13厘米,高19.5厘米,封面与内页共12页。难得一见的是,该唱本的封面为一块滚边红色布料(图一),上端及右侧用刺绣针法绣有花卉数朵,中间为繁体汉字“乞巧经”,下端为刺绣者姓名,但字迹破损仅可见首字为“梁”。翻开内页,可见一页红纸上有“乞巧经”字样,接下来为唱本正文(图二):“一请神仙铁拐李,二请神仙汉钟离,三请神仙吕洞宾……八位神仙齐安座,装着香,点着灯,点着明灯过桥行……”文字虽为手写繁体行楷,但运笔流畅、字迹清晰,不难辨认。与封面对应,封底纸张也为红色,尺寸规格相当。尤其是封面的滚边,针脚细致紧密,可与机织媲美,显示出制作者的心灵手巧。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里这段文字说明,七夕乞巧源于汉代。古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如五代时和凝的《宫词百首》中便有“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的诗句。随着社会发展,这一宫中娱乐逐渐流传到了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