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周大盂鼎 经历曲折传奇

  □程磊磊

  藏品:大盂鼎。

  年代:西周。

  质地:青铜。

  规格: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

  特点:大盂鼎为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下承三蹄足。器身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鼎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记载了大盂鼎的铸造时间为周康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1003年。

  渊源: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制鼎者是康王时叫盂的大臣。1849年,大盂鼎在地下埋藏了近3000年后,从陕西省眉县礼村出土,之后100多年的时间里,转手诸多人,充满曲折的传奇经历。

  先是清道光时期的岐山首富宋金鉴把大盂鼎买下,因器型巨大,引人注目,很快被岐山县令周庚盛占有,又转卖给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鉴考中翰林后,又出价3000两白银买回了大盂鼎。

  宋金鉴去世后,后人以700两白银把大盂鼎卖给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袁保恒将大盂鼎献给上司左宗棠。左宗棠得到鼎后,为谢当年搭救之恩,把鼎赠给喜爱收藏的潘祖荫。此后,大盂鼎一直为潘家珍藏。潘祖荫去世后,鼎交由弟弟潘祖年保管,潘祖年死后又由孙媳妇潘达于接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潘家后人担心鼎被日军洗劫,将大鼎埋到地下,直到解放。1951年,潘达于把大盂鼎捐献给国家,最初在上海博物馆收藏,1959年转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从此,大盂鼎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点评:大盂鼎之所以宝贵,首先是它的铭文内容非常重要。铭文记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与商内外臣僚因沉湎于酒以致亡国的教训,由此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赐盂命服、车马、酒与邦司、人鬲等。盂在铭文中说明造此鼎也是为了祭祀其祖父南公。这些内容对于了解西周早期的历史是极其重要的,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其次是铭文字体非常重要。大盂鼎铭文虽属西周早期金文,但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十分精美,是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作。

  藏所: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文件
   第06版:北疆文旅
   第07版:出彩
   第08版:要闻
   第09版:阿拉善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收藏
金银平脱铜镜 映照盛唐奢华
双面青铜头像 面容神秘威严
错金铜博山炉 最豪华的香薰
三国青铜马 重量华夏第一
西周大盂鼎 经历曲折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