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南区:

乡村振兴展新卷 强村富民奔头足

黄河西行客栈带火乡村旅游。郝维涛 摄
海南区巴音陶亥镇发展盐碱水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路静 摄
开榨酿酒。郝飚 摄
海南区开展农区人才培训。丁宇婷 摄
农技专家指导农户种植葡萄。郝飚 摄
村干部直播带货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出去。郝飚 摄
美丽的赛汗乌素村。王超 摄
  □郝飚 陈佳丽 丁宇婷

  崭新的农舍整齐划一,致富的产业蓬勃兴起,文明的乡风浸润民心……如今在乌海市海南区的农区大地,一幅“农业强、农区美、农民富”的美丽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作为乌海市农区面积最大的辖区,海南区是该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近年来,海南区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抓关键、打基础、增后劲,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个个乡村不仅景色宜人、设施完善,而且产业兴旺、充满活力,农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产业兴旺农户富裕

  这些天,位于海南区巴音陶亥镇沙葱产业生态园的沙葱基地迎来了今年第一茬收割。放眼望去,沙葱地里绿油油一片,村民们都忙活着收割,享受丰收的喜悦。

  “我们这里有50个大棚,目前已启动36个大棚种植沙葱,沙葱播种一次,可连续采收15年,一年能收割5到7茬,一茬大概收500公斤左右。”巴音陶亥镇沙葱产业生态园负责人李万瑞高兴地说。经过几年发展,这里的沙葱种植得非常成功,现在每到沙葱采收的日子,附近村民纷纷加入沙葱“采收队”,利用农闲时间增加收入,真正实现了务农、务工两不误。

  “我们来割沙葱,一天平均下来可以收入300元左右,割得好的话可以达到七八百块钱。”巴音陶亥镇村民丁秀芝告诉笔者。

  据介绍,多年来巴音陶亥镇东兴村党总支创新“党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盘活村内50栋闲置大棚,将沙葱种植发展为特色农业产业,带领更多村民走向致富的道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海南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特色农业、智慧农业,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赋能。

  海南区从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入手,坚持守住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持续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配套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切实为农业发展打好基础。同时,以保元蛋鸡、盐碱水对虾等养殖企业为示范,加快推进荣冠生猪等标准化养殖项目建设,广泛吸纳养殖户入驻羊路井村集中养殖区,逐步形成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推动农牧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作为“葡萄之乡”,海南区充分发挥葡萄产业优势,着力打造以阳光田宇为中心的葡萄种植及葡萄酒产业集聚区,稳步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初步形成了葡萄面积9500亩,年产鲜食葡萄1660吨,年酿葡萄酒1517吨的规模。

  同时,该区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生产合作社开展“二品一标”认证工作,持续提升保元鸡蛋、阳光田宇红酒等农业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乌海葡萄”“巴镇万亩滩”品牌影响力,构筑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品牌体系。

  年初以来,海南区立足乡村振兴的要求,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横向调优产业结构、纵向延长产业链条,点上布局产业项目、面上拓展产业形态,打造特色果蔬种植示范区,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扩大特色瓜果蔬菜种植面积,推动特色资源向优势区域集聚,实现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海南区从提升农区基层党建入手,加强各村党组织建设,通过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过去,拉僧庙镇曙光村一直以饲养成本高、生长周期长、出肉率低的本地牛为主,每年养殖户获取的经济效益并不高。聚焦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这些年村党组织带领养殖户积极调整养殖产业发展思路,通过引进新品种牛,加强技术指导,为养殖户申请资金支持,让村里养殖业走出发展困境。

  除了发展养殖业,曙光村党总支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在村里建起了面粉加工厂,这也让很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挣钱。

  “只要能带着大家伙致富,就是我们村干部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事了。”这是曙光村党总支书记王胜勇心中的信念。

  近年来,海南区聚焦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印发《关于健全完善区委常委和区级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的通知》,落实区级领导包联、镇(街道)班子成员包村、机关干部包户的“三包”制度和“八个一”工作机制,建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周调度、月通报、季总结工作机制,形成了“区级负总责、镇(街道)抓推进、村级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海南区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作用,就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出阶段性规划,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大力促进“一村一项目”活动,推动“党建+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该区大力实施村党组织“星级管理”“最强党支部”提质升级,目前全区8个村党组织均达到9星级,其中达到10星级的有4个,8个村党组织达到“最强党支部”标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基础。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海南区持续推进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工程,引导各类人才向一线流动,选派医疗、教育、农业等领域专业性、实用性人才开展产业指导、农技培训等服务,在破解关键技术难题、推广实用技术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不断充实农村基层干部人才队伍,持续更新村干部后备力量人选库,8个行政村储备干部27人。全面落实村“两委”干部待遇“5432”薪酬体系,调整后村干部人均工资增长800元,兑现选调生到村任职补助资金6.34万元,优先晋升驻村工作队员职员等级10人,不断激发干事创业劲头。该区还不断深化“一村班子一名大学生”,目前8个行政村班子共有大学生13名,村领导班子结构不断优化,持续提升乡村振兴发展动力。

  文明新风吹遍乡里

  别具特色的崭新民居、干净整洁的农家庭院、奔走于村中的志愿队伍……初夏时节,走进海南区黄河岸边的赛汗乌素村,文明和谐之风扑面而来。

  “如今村里人养成了不随手扔垃圾的好习惯,大家都自觉维护房前屋后的卫生,我们从昔日的落后村蝶变成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在这里驻村工作多年的刘占林很有发言权。

  这些年,在乡村振兴好政策的助推下,赛汗乌素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村民们搬进了集中新建的农舍,在致富产业的带动下,收入也增加了。村里还完善了文化设施,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每到农闲时,村民们聚集在文化广场上跳舞,用欢快的歌舞演绎自己的幸福生活。

  为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村里还成立了卫生环保、政策理论宣讲、文化文艺服务、扶贫帮困等16支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全部由村民构成,平日里大家各尽所能、齐心协力维护村庄的美丽整洁。与此同时,赛汗乌素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对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环境卫生等5个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并充分发挥新乡贤、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作用,每年开展乡风评议活动,树立了文明新风。

  乡村美,看“颜值”更看“气质”。如今在海南区各乡村,文明已成为村民的自觉,淳厚的文明乡风也越来越浓。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海南区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以及绘制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等方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将点滴的文明行动化为常态化的行为习惯;同时,以思想价值引领为出发点,围绕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打造成“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的百姓之家。

  海南区还大力倡导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推动完善“一约四会”,从扩大正面宣传教育入手,着力营造喜事新办、白事简办的社会氛围;有效治理铺张浪费、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社会陋习,弘扬文明健康节俭的社会新风。

  同时,海南区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倡导作用,广泛开展“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创评活动,并注重发挥农区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定期组织群众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事宣讲活动,让他们的言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神舟十六号筑梦天宫
   第06版:弘扬蒙古马精神
   第07版:乌海·海南区
   第08版:阿拉善高新区
乡村振兴展新卷 强村富民奔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