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我们在,请祖国放心!”

  □本报记者  薛来  梅刚  参萨尔  图古斯毕力格  薄金凤

  见习记者  高辉

  金秋时节,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中蒙边境线1公里左右的山坳处,伴随着摩托发动机的轰鸣声,被车轮卷起的尘土弥漫在空中,一个身影出现在山坡上,他就是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东达乌素嘎查牧民杨东,而他还有一个令自己骄傲的身份——护边员。

  站在山头上,一段几十公里长的中蒙边境线尽收眼底,一切安然宁静,他不由得感叹:“2007年,我从父亲手中接过护边员的工作,负责巡视中蒙边境718至722号界碑间20公里的边境线。对我来说,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

  “我每天一边放牧一边沿着边境线巡护,巡查可疑车辆、可疑人员,还要看有没有野生动物受伤,发现可疑情况随时与当地边境派出所、边防连队联系。”杨东说。

  “前面那排树是父亲种的,现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顺着杨东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杨东家后院的一排榆树格外显眼,成为茫茫戈壁上的一小片绿洲。“后面的那排树是我和媳妇种的,也算是一种传承。这么多年,我们的心血都在这里,偶尔出趟门,心却时刻牵挂着。”杨东笑着告诉记者。

  “这份事业我会一直做下去!”杨东的话虽平淡朴实,但句句含情,字字珍贵。就这样,一个家两代人,四十多年如一日,每年平均协助当地边境派出所处理40多件警情。

  “东哥,这两天家里有啥需要帮忙的没?”“这两天周边的情况怎么样?”上午11时许,乌拉特中旗边境管理大队的民警们到家中拜访杨东。期间,杨东多次来到电脑前,通过一台自己架设的监控仪和民警交流周边情况。

  “护边员是我们最亲密的战友,他们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为我们收集边境线上的社情民意,与我们共同守护祖国北疆。”乌拉特中旗边境管理大队副大队长云小龙说。

  一户人家就是一个哨所,一个边民就是一名卫士。对于乌拉特中旗境内180多公里中蒙边境线上的护边员和辖区民警来说,每一寸土地都是家,守好这段边境线就是为国守好“北大门”。

  在甘其毛都口岸,巴彦淖尔边境管理支队甘其毛都边境派出所所长黄健正在了解辖区当日的情况。作为一名在大草原上土生土长的移民管理警察,黄健视驻地群众为亲人,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在心上、干在实处,尽最大努力为辖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他也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赛音查戈达”(好警察)。

  “他的电话就是‘牧区热线’,我们遇到困难第一个找的就是他。”提起黄健,牧民钢巴图赞不绝口。

  2020年3月,钢巴图突发急病,皮肤局部溃烂,血流不止,且高烧不退,由于家人不在身边,自己又无法驾驶车辆,无法及时得到治疗。紧急情况下,钢巴图拨通了黄健的电话。黄健立刻接上医生,迅速赶往钢巴图家,经过紧急救治,钢巴图转危为安。“派出所的民警们帮了我大忙……”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钢巴图甚是感慨。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紧紧围绕努力完成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大力实施稳边固边工程,健全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治边格局,加强边境管控力量建设,筑牢安全稳定屏障。军民守望相助建设美好家园,成为北疆边防最亮丽的风景线。目前,乌拉特中旗边境护边员已发展至223名。

  “祖国的‘北大门’由我们共同守护。有我们在,请祖国放心!”黄健坚定地说。

  (巴彦淖尔日报记者  周悦  乌拉特中旗融媒体中心记者  米德格玛  张彬宇  呼和参与采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全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第05版:论道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联动采访现场短新闻大赛
   第08版:广告
设施蔬菜成了“致富密码”
“有我们在,请祖国放心!”
老支书的新追求
沙里村庄新光景
高金山: 绿了青山白了头
BDO为啥在乌海这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