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乡村兴,产业旺、百姓富。近年来,阿拉善盟紧扣产业帮扶这一关键环节,不断加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快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多点开花,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阿拉善盟还立足独特的区位和气候优势,积极调整种养结构,以产业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牧产业,逐步实现了“一村一品”,进一步提升了特色产业品牌知名度,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绘就了一幅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和谐幸福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产业帮扶结硕果 乡村振兴动力足
一头头肉牛肥壮结实、毛色光亮,一峰峰骆驼膘肥体壮、驼峰高耸……行走在阿拉善大地上,帮扶产业之花遍地盛开,硕果累累,处处涌动着奋进的力量。
2021年,自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以来,阿拉善紧扣产业帮扶这一关键环节,不断加大衔接资金项目投入力度,持续加快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
走进位于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铁木日乌德嘎查的黄土沟牛场,一栋栋标准化的现代牛舍整齐排列,牛舍里一头头肥壮结实的肉牛悠闲地嚼着草料。该养殖场占地113亩,建有现代化牛棚11座、青储窖1处、储草棚1处,配备饲喂设备、粉碎机、叉车等各类机械,肉牛年出栏量达2000头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政府的资金支持,不仅解决了饲草料的存储问题,也让我们的肉牛养殖规模从1000头增长到2800头。”阿拉善左旗耕王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占祥告诉笔者,2022年,政府批复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80万元,用于铁木日乌德嘎查的3座牛棚、草料库以及6000平方米地面硬化等养殖配套项目建设。项目完工后,公司与嘎查签订租赁合同,利用新建场地扩大养殖规模,实现了嘎查增收和企业增效的双赢局面。
“通过衔接资金的支持,嘎查的产业得到了发展,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了20多万元。同时,嘎查还为70周岁以上的70位老人代缴了合作医疗。随着好政策的不断落地,大伙儿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铁木日乌德嘎查党支部书记王学义介绍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得兴旺。阿拉善左旗作为自治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按照“一产扩基地、二产抓服务、三产扶龙头”的发展思路,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框架。其中,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旗已建成规模化养殖场63家,牲畜存栏总头数达78.4万头只。仅巴润别立镇,就有10多家企业借助当地饲草料充沛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产业。
近年来,阿拉善左旗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过去,经济价值不高的牛骨头,现在也成了好原料,企业对它进行了深加工,生产出富含科技成果的保健产品占领高端市场,形成了肉牛养殖产业闭环。内蒙古天隆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生产牛骨肽产品的加工企业,据该公司负责人杨磊介绍,牛骨肽是在传承千年牛骨膏熬制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高新生物科技改良,进一步做了提纯和深加工的一款产品。“我们的生产原材料全部选用阿拉善本地牛骨,通过企业带动,延伸扩宽阿拉善肉牛养殖的产业链条,为养殖户增收开辟新渠道,让更多农牧民受益。”杨磊说。
借得政策春风来,帮扶成效百花开。阿拉善双峰驼存栏量占全国三分之一,被誉为“中国驼乡”,其中阿拉善右旗骆驼存栏数就有6.8万峰。2021年以来,阿拉善右旗投入有效衔接资金3240万元,瞄准驼乳加工、科技研发、市场营销等重点领域,实施产业帮扶项目16个,持续推动驼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走进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巴音博日格嘎查牧民张明红的驼圈,百余峰骆驼个个膘肥体壮,张明红和家人正在忙着给骆驼投喂饲料。张明红曾是嘎查的贫困户,2019年在当地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开始发展驼产业,当年依靠销售驼奶收入23万元,这些年不但脱了贫,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家驼群养殖结构得到调整,骆驼数量达150峰,今年挤奶母驼45峰,年纯收入有望超过90万元。”张明红高兴地说。
张明红的生活变化,只是阿拉善盟实施产业帮扶成效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21年以来,全盟共安排下达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3亿元,重点围绕“三大园区”和“菜篮子”工程建设、“肉乳绒果蔬健”等农畜产品特色优势产业,统筹谋划实施了一批示范引领项目。“进入衔接期以来,我盟有效衔接资金在产业方面的投入有3.4亿元,共实施了209个产业发展项目。通过不断完善产业项目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增强了联农带农能力,推动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从整体脱贫后(2021年)的2.6万元,增长到2.9万元。今年,我盟在产业方面投入的资金占比达63%,到2025年将超过70%。”阿拉善盟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郭光雄告诉笔者。
产业兴旺拓宽增收路 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金秋“丰”景美、玉米收获忙,阿拉善32.5万亩玉米进入丰收季,田间地头满目金黄,一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振兴的壮美画卷在阿拉善大地徐徐展开。
连日来,在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希尼呼都格嘎查的田间,农机手们熟练驾驶着收割机来回穿梭,玉米棒顷刻间就来到了运输车上,车辆的轰鸣声在田间地头奏响了玉米丰收的交响曲,“丰收在望”变成“颗粒归仓”,处处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随手撕开干皮的玉米,色泽金黄、颗粒饱满,散发着玉米成熟的清香。“今年的收成不错,看这玉米棒个头大、颗粒饱满,亩产得有1800斤,收获的玉米秸秆还能打包成牛羊储备过冬的‘口粮’。”希尼呼都格嘎查农户额尔登巴特尔今年一共种植了300亩玉米,看着收获的玉米棒,他难掩心中的喜悦。
吉兰泰镇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适合玉米生长,今年全镇玉米种植面积达3.7万余亩。如今,随着浅埋滴灌、高密度栽培、全程机械化等生产技术的运用,该镇玉米亩产稳中有升。“秋收时节,我们都会组织农技人员及时深入田间地头,在推广优良品种的同时,开展科学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一条龙‘把脉问诊’服务,确保秋粮颗粒归仓,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和农民增收。”吉兰泰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侍竞元介绍说。
深秋的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的6万亩玉米也迎来了丰收季。走进温都尔勒图镇赛汉塔拉嘎查,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利用收割机械和运输车辆加紧收割玉米。伴随着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连片的玉米瞬间倒下,金黄的玉米棒从收割机喷涌而出,看到这般情景,赛汉塔拉嘎查种植户张忠军心里乐开了花。“今年我种了200多亩玉米,目前已经全部收割完成,亩产2400斤左右。除去种子、水肥、人工等成本,亩均纯收入可达1500元以上。不仅如此,收割后的玉米秸秆还能以每亩100元的价格出售,明年我还要扩大种植规模。”如今“金灿灿”变成了“钱鼓鼓”,张忠军的种植信心更加十足。
阿拉善可耕种的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各类农作物产业。据阿拉善盟农牧局农业科科长谢金庭介绍,今年,阿拉善盟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良的气候条件,立足产业发展实际,高度重视玉米产业发展,把玉米产业作为推进全盟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为今年的粮食生产任务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全盟农牧部门高度重视秋季安全生产工作,积极采取措施保秋收、保安全,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年来,阿拉善盟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依托现有资源,持续深挖土地潜能,在“耕、种、管、收、售”等环节持续发力,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不断夯基赋能。在春天播种希望,秋天收获惊喜,俯瞰阿拉善大地,满眼金黄绘就乡村振兴好“丰”景。
乌兰布和示范区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导向,全面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精品品牌培育,产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致富渠道不断拓宽,农牧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乌兰布和示范区巴彦木仁苏木举办农产品展销、惠民文艺表演、趣味运动比赛,庆祝丰收成果。
“今年种植的经济作物有辣椒、番茄,收入都挺可观,比往年种的玉米、葵花都要好,我今年种了1000亩地,相比过去几年,收入都有所增长,日子越过越好了。”乌兰布和示范区巴彦木仁苏木农民刘建兴说。
巴彦木仁苏木是乌兰布和示范区重要的现代农业承载区,现已形成葡萄、蔬菜、玉米、辣椒、规模养殖、面粉加工等产业发展集群,着力打造了“君蓉瓜子”“全麦面粉”等特色知名农产品品牌。这些独具特色的农产品不仅品质好,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还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托。
“把我们的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这样就把价值体现出来了,经济效益也好了。”乌兰布和示范区巴彦木仁苏木上滩嘎查党支部书记主任吴军旗说。
在金秋葡萄成熟时节,走进内蒙古金沙苑生态集团有限公司1万亩葡萄基地,一串串成熟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工人们正忙着将葡萄采摘入筐,送入车间内进行除梗破碎、发酵储存,经过发酵后可灌装入瓶上市销售。内蒙古金沙苑生态集团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凭借产区优势和先进的工艺、高品质的原料和独特的口感,在国内外葡萄酒质量大赛中屡获殊荣。
“种植的葡萄将近1万亩,主要的品种有赤霞珠、蛇龙珠、品丽珠等。目前,可采收的葡萄能达到2000吨。”内蒙古金沙苑生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卿海说。
乌兰布和示范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高标准打造农产品品牌,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日子越过越幸福。
党建引领聚合力 绘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沙漠旅游星空房、集装箱民宿配套齐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住宿和品味美食;“鱼菜共生”大棚内鲟鱼肥硕、蔬菜长势旺盛;特色养殖精准化定位、规范化管理、示范化推进……走进阿拉善盟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乡村陌野,一个个产业兴旺的场景,彰显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近年来,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坚持把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运用“党建+”发展模式,统筹谋划、全力推进,探索出“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道路,走上了富民强村的致富之路。如今,该示范区17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
腾格里额里斯镇乌兰哈达嘎查曾经是被称为“沙里洼”的贫困嘎查。如今,乌兰哈达嘎查依托境内通湖旅游景区,把过去牧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引入景区的“大市场”,建设了星空独栋、集装箱民宿、金字塔帐篷、露台小木屋等配套齐全的设施,开启了网红打卡点“沙里瓦”民宿,吸引大量网红前来打卡拍照。通过旅游业发展,嘎查分红收入由最初的66万元上升至300多万元,家家户户走上了致富路。
“我们通过以‘党支部+旅游合作社+农牧户’的发展模式发展旅游产业,集体经济突飞猛进,嘎查也由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今后,我们将依托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打造‘一沙一湖一湿地,一步一景一重天’的旅游胜地,进一步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乌兰哈达嘎查党支部书记李雄鹰说。
近年来,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针对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项目规模小、产业化低、带动能力弱等问题,积极引入龙头企业,探索建设嘎查村集体经济“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整合土地资源、集中有限资金、强化企业合作,成立农牧民合作社98个,充分发挥强村优势产业的辐射功能,为嘎查村集体经济壮大奠定了长远的发展基础。
如今,该示范区通过“党建+”发展模式,嘎查村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不仅补齐了发展短板、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还大力提升了基层党组织“造血”功能,实现了集体经济更有活力、更可持续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打造‘一村一品’为抓手,不断厚植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让农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乡村振兴‘新路子’越走越宽。”示范区党工委委员、党群工作部部长刘战利说。
近年来,额济纳旗巴彦陶来苏木依托5A级景区胡杨林景区的核心区优势,通过党建引领发展乡村旅游,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牧户”合作共赢模式,按照合理布局、科学管理、规模经营的思路,帮助群众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每年入秋,额济纳旗便迎来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金色胡杨林,因临近额济纳旗胡杨林5A级景区,前来巴彦陶来苏木和八道桥游玩“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乌苏荣贵嘎查的牧民嘎拉朝鲁和他的骆驼也变得格外忙碌。
据巴彦陶来苏木乌苏荣贵嘎查牧民嘎拉朝鲁介绍,今年胡杨节期间,嘎查合作社的近120峰骆驼参与到八道桥旅游项目中,到目前为止,每峰骆驼可创造3000元左右的收入。
走进巴彦陶来苏木昂格茨音陶来嘎查的田园蜜乡民宿,干净整洁的小院里,卧室、客厅、卫生间等设施齐全。据了解,昂格茨音陶来嘎查民宿已经开了5个年头。多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王军林和村民联合嘎查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将嘎查416间院落利用起来发展民宿,将本地民俗特色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打造出别具风格的民宿,热情周到的服务和规范严格的管理,受到众多游客的好评。
“我们的民宿从国庆节订到了10月20日,游客大多数都是来自上海、北京等城市,还有一部分是海外游客,每年的收入大概在1.3万左右。”巴彦陶来苏木昂格茨音陶来嘎查党支部书记王军林说。
该苏木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织牢“民宿+旅游+种植业”产业链,着力打造农业产业集中点,把培育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作为引领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成立了家庭农牧场和专业合作社,带动380余户农牧民参与旅游服务行业,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60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全苏木农牧民致富增收。
“巴彦陶来苏木坚持党建引领,依托胡杨林打造特色课堂‘胡杨树下理论宣讲’,以‘线下宣讲’结合‘线上学习’,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凝聚不竭动力。依托额济纳旗胡杨林5A级景区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了集田园蜜乡风情街、土尔扈特民族文化园为一体的田园旅游综合体,同时,推动党支部领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推进现代农牧业、红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激活了乡村振兴持久动力。”巴彦陶来苏木党委书记蔺江说。
(本版图片由阿拉善盟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