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数字化赋能北疆文化建设

  核心提示

  ●以数字化赋能北疆文化建设,要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总体框架下明晰建设导向,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全方位全链条实现生产要素转化和治理能力提升

  ●要加强文化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和跨界融合,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立足数字化营造文化新体验,促进北疆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傅锁根  刘若垚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等重点任务。以数字化赋能北疆文化建设,要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总体框架下明晰建设导向,以文化资源关联化、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体验场景化、文化治理精细化作为实践路径,调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体资源和力量,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全方位全链条实现生产要素转化和治理能力提升。

  加强文化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

  《意见》指出,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近年来,国家组织开展了多次全国性文物、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内蒙古文化领域已建成多个细分领域的数据库,采集存储了海量的文化资源数据,为全面梳理北疆文化资源、助力中华文化全景呈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要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加强各部门各地区联动推进,按照统一标准把分散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起来,贯通各级各类文化专题数据库,在落实好国家文化数字化任务要求、整体关联纳入中华文化数据库的前提下,激活北疆文化资源活力,为后续文化产业数字化开发打好基础。

  加强各文化机构内部的文化资源整合共享,是提升北疆文化资源活力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依托信息与文献相关国际标准,全面梳理不同领域、不同形态的数据,建立动态更新的北疆文化资源目录体系,确保北疆文化数据资源有序开放、共享、使用。其次,应按照统一标准打通“数据孤岛”,在文化机构数据中心部署底层关联服务引擎和应用软件,按照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原则,建立文物、古籍、美术、地方戏曲剧种、民族民间文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遗址等主题数据库,加强文化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

  北疆文化是一个体现内蒙古特质,涵盖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和生动实践、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多个方面的文化概念,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数字技术为北疆文化的内涵扩展和融合发展赋予新的动能,要发挥好国家文化专网、各级各类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为基础,以文化数据源和文化实体之间的关联为抓手,推动思想理论、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不同领域的文化数据资源的跨界融合,促进北疆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在万物皆“数”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对文化产业的赋能作用日益明显,并由此推动了生产要素、产业格局、发展模式等多方面的变革。《意见》指出,要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内蒙古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歌舞、刺绣、服饰等文化遗产具有世界影响力,只有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充分发掘北疆文化资源,提升数字文化产业品质内涵,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展示内蒙古正面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智能化、IP化和平台化建设,形成各种数字前沿技术集成的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矩阵,活化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

  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内蒙古建设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数字经济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近来,内蒙古按照《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紧扣落实五大任务,细化明确数字内蒙古建设布局,加快制定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数据条例等法规,构建数据基础制度,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产业集群建设按下了“快进键”。下一步,应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数字化培育文化发展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产学研联动机制培育,构建科学的数字文化资源交易机制和数字文化产品利益分配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文化存量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文化产业高附加值、高融合性、高渗透性和低资源消耗性等产业价值属性,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营销渠道,创新城市文化产品和服务,发展乡村文化新产业。

  打造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

  文化数字化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数字化成果要由人民共享。《意见》指出,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内蒙古地广人稀,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普惠性和便利性的需求较为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着力构建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优化“三馆一站”布局,覆盖全区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为公共文化数字化和文化体验场景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要加大力度打造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以文旅供给品质提升激发文旅市场新活力。

  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全场景覆盖。5G、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和云化网络等新技术的充分融合,创造出有别于传统知识传递的全新沉浸式环境与学习体验,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可视化、具象化。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应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框架下,加快公共文化云建设,推动形成智慧图书馆体系以及数字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非遗馆群,加快农村牧区书屋数字化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普惠文化服务覆盖面、到达率和及时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立足数字化营造文化新体验。当前,数字(虚拟)场景已经成为营造时尚消费场景、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前沿领域。借助数字化“翅膀”,文博资源上“线”入“云”,非遗项目破“屏”出“圈”,数字艺术、动漫游戏、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以数字化赋能北疆文化建设,还需在跨“屏”融合、共创互动、扩“圈”共振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开辟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首先,要坚持“大屏”和“小屏”融合发展的建设方向,持续提升高新视听文化数字内容供给能力,通过“客厅消费”、亲子消费等新型文化消费增强用户黏性;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深层次把握用户群体的综合特征,通过移动终端等“小屏”量身定制、精准推送个性化多样性的北疆文化数字内容。其次,推动形成“共创式”的北疆文化生产形态,通过短视频、影视剧、小说等文化产品宣传、推广北疆文化。再次,要融入和运用好圈层文化,将北疆文化内容以圈层文化成员认可的方式加以呈现,以圈层文化特定的表达方式对北疆文化内容进行阐释,尝试实现北疆文化与不同圈层文化的扩“圈”融合、同频共振。

  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

  科技革新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演化具有重要作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引发了生产力质的飞跃。《意见》提出,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强化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推进文化数字化,要以精细化数字文化治理推动秩序变革、体系重塑和动力转化。

  更新文化治理理念。数字治理的核心特征是全社会的数据互通、数字化的全面协同与跨地区跨部门的流程再造,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治理机制。以数字化赋能北疆文化建设,要以市场管理、技术创新等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为支撑保障,以提高文化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为治理目标,将文化数字化治理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有效衔接,坚持放管并重,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统一,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文化数字生态。

  发挥数字技术治理效能。新一代数字技术推动形成的基于数据与算法双驱动的治理模式,可以对复杂问题进行超时空预判,实现治理过程的精准滴灌和治理主体间的双向触达。应以此塑造更具弹性、灵活性和调适性的治理运行机制,及时发现监管盲区、版权纠纷和数据安全隐患,针对文化生产领域的短时逐利与符号化拼贴等问题,以及文化消费领域的数字鸿沟与信息茧房等现象,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推动北疆文化健康发展。

  (作者分别系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影像力
   第05版:弘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疆文化
   第10版:民生
   第11版:北国风光
   第12版:文艺评论
赓续包容性 展现多样性
以数字化赋能北疆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