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计做在乡村里 论文写在大地上

学生们参与完成的 设计作品
学生们活力满满。
  □本报记者  白莲

  编者按

  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青年成长需要领路人。作为地方应用研究型高校,如何引导广大青年学子融入乡土、运用知识与创意为城乡建设增光添彩?怎样把有思想、有干劲、有创新力的年轻人汇聚到一线,助力他们将个人成长与时代需要相结合,奉献火热青春?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创新实践育人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记者探访了这个朝气蓬勃的团队,带您领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画卷背后的“青春何为”答卷。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希望广大青年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以鸿鹄之志、奋斗之姿点亮最美好的年华,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书写不负党和人民的青春华章。

  夜幕降临,璀璨繁星洒满苍穹,一个个微光闪烁的蒙古包如星光点缀小扎格斯台淖尔,映衬出天地草原的浑厚之美。推门缓缓进入,透过新式蒙古包的全景玻璃穹顶和幕墙,让人沉醉在草原星空的美丽夜景中。

  “蒙古包冬暖夏凉,设计巧妙而充满智慧,连我们自己都被深深吸引……”站在自家的“逐居小包”民宿前,傍着美丽夜色,牧民小伙斯琴对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充满憧憬。

  “用艺术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草原上散落的蒙古包,黄河沿岸的自然村落,资源富集的古老矿区,辽阔广袤北疆大地的乡土文化特色和生态特点,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育人实践和服务社会丰富的艺术源泉。学院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倡导科研教学和育人实践相结合,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为青年师生打开一扇投身城乡变迁和社会发展新进程之门,实现高校与地方的双向奔赴。

  牧民抛出选题,大学生设计师接招

  2020年,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团队在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服务设计工作室负责人张博老师带领下,奔赴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小扎格斯台淖尔生产队开展田野调查。看到嘎查来了高校智囊团,有想法的返乡青年首先抛出“选题”:“牧区地广人稀,长期以来形成的旅游模式一成不变,希望可以通过设计提升牧区的社交环境体验,开拓旅游新业态。”

  “大学生的设计充满活力、创意、新意,这些恰恰是乡村发展所需要的,而且有一些也具备了落地的可能性。”张博老师说,“当地很多牧民都很支持,希望大学生设计师给当地旅游业经营带来好的改变。”

  团队系统梳理正蓝旗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立起牧区生活方式文化资源库,为后续设计工作打下根基。经过3年12次调研、5次设计迭代,师生们反复碰撞打磨,一个个好创意源源不断迸发。

  “逐居小院”“逐居小包”独特的设计风格让人眼前一亮。以深度体验牧区文化为核心理念,夏季,将蒙古包搭建到草原松林、缓坡绿野、水草丰美的小淖边,让游客深度体验牧区的人文和环境之美。冬季,利用光伏太阳能发电和传统地热供暖的方式使得游客也能在蒙古包中欣赏草原的冰雪世界。

  项目在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中一举夺得最具投资价值一等奖、最具市场投资潜力产品奖,设计过程中还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经过2600多年,蒙古包从几近原始的帐篷发展至今。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留蒙古包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特性,并使它成为现代都市人梦想的世外桃源?以文化为准绳,以设计为手段,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美丽的平衡,是我们新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团队成员王震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现场自信答辩,项目作为内蒙古唯一入围的作品,凭借扎实的研究成果、创新的设计理念以及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最终赢得全国总决赛银奖。

  毕业设计走出校园,搬到田间地头

  “这幅瓜果图画得真好,上面的‘华莱士’就是我们这儿产的瓜,刚上市的时候1斤能卖到60元呢!”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博物馆,一幅幅美术作品让当地居民李女士骄傲不已。

  这些作品来自于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设计展演“艺术铸魂乡村振兴,设计赋能沿黄经济”。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将艺术与先进科技、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巧妙融合,体现艺术助力经济发展的功能,是我区高校以艺术形式与一县文旅资源深度融合的首次合作。

  在磴口县人民政府广场,展演的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广告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作品,吸引了众多民众驻足围观。近200件设计作品犹如五彩斑斓的画卷,静静铺展,3200余件文创作品让人目不暇接。“我们毕业设计表现手法、设计题材不尽相同,作品或许青涩,但却是一次满怀真诚的表达、全力以赴的展示。”学生韩枚慎说。

  “这次毕业展演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所有作品的创作灵感全部源于磴口的沙漠、草原、田园综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沿黄经济带等元素,通过大学生的独特艺术视角,传递对乡村振兴和沿黄经济发展的美好祝愿,也为推动沿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学院院长韩冬楠教授希望通过展演助力文旅融合发展,开拓县域内各类资源开发及发展模式。

  电脑里的效果图,成为货架上的真实产品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黄河蜿蜒而过,秀丽风光如诗如画,然而,在发展旅游业进程中,面临当地文创和伴手礼品类稀少、设计平均水平低等实际问题。2022年起,学院师生多次前往磴口县开展沿黄农村牧区乡村振兴考察,了解当地村民、村集体代表对乡村旅游精品建设的设计需求,在补隆淖田园综合体、纳林湖风景区等地开展多轮调研。

  历经多轮的IP形象修改,“磴口有礼”惊艳亮相。设计方案涵盖了当地整体形象、风景名胜、华莱士瓜等农副产品的3款IP形象,3套系列微信表情包及系列农产品包装及磴口文旅纪念商品等共计70余件。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相关文创设计成功转化为投向市场的产品,填补市场空白的同时,有效激发了创新创造活力。“看到电脑里的效果图变成货架上的真实产品,心里满满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参与项目的学生陈小娟说。依托项目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实践机会,许多学生项目结束后开始就业、创业。

  随着一次次深入调研和创作的开展,学院承接的活动越来越多,参与学生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去年底,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专业80余位师生搭乘“白云鄂博矿山文旅专列”驶向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展开了一场名为“校地融合·文旅铸魂·矿山追梦”的设计创新之旅。通过设计热身、参观调研、头脑风暴、创意提出等环节,师生充分了解当地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为后续的创新设计与地域产业升级规划等方案的提出打下基础。

  1月3日,首届“世界稀土之乡文化创意设计创新展”在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草原英雄小姐妹展览馆开幕,展览汇聚了10余个主题、300余件设计佳作。每件作品都凝聚着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心血与智慧,他们将红色文化、矿山文化、稀土元素等巧妙融入设计之中,以白云鄂博矿区的整体形象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稀土材料创新设计转化为核心,展现白云鄂博矿区的独特魅力。

  设计落地作品,变身乡村振兴实景

  为更好地发挥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力量,学院和包头市石拐缸房地村及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项目,组织设计专业大三、大四学生共同参与设计。

  玉米迷宫区、金莲花海区、七彩梯田区,走入包头市石拐缸房地村田园蒙森田园综合体的实景地,13个主题鲜明的特色区让人仿若进入童话般的小镇,为丰富当地群众文化休闲生活打造了一个绝佳去处。

  建造房车景区营地、改造易暖锅炉……在近10年的教学实践中,学院师生以青春的热忱、专业的素养,倾力参与村庄规划、环境整治、产业升级、文化保护等各项事业,与乡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落地项目犹如一座桥梁,将政府的宏观指导、高校的智力支持、企业的市场运营、居民的主体参与以及游客的体验需求紧密联结,建立起多元主体协同的共享机制。

  采访即将结束时,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系主任安娜告诉记者,他们正为6月即将在土默特右旗举办的“艺术涵育黄河文化,设计赋能五大任务——文旅助推敕勒川乡村振兴”的毕业设计展览做准备。通过毕业设计展,团队师生希望充分发挥自身的设计与创意潜能,宣介敕勒川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度参与到当地生态建设、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及产业发展中。

  基于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及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思路,学院面向社会需求,秉持“城校融合+社会创新+服务设计”的理念,找到了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育人新路子。“设计学专业作为一个具有 ‘超学科’属性的交叉学科,并非悬浮于现实生活之上,青年设计师只有扎根于土地,以问题求解为导向,方能激活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在反复的实地考察与实践探索中,他们将逐步明晰个人的发展愿景与肩负的使命,每一次脚步的落下都是对这片土地更深的认知与承诺。”产品设计专业教师尤立思博士说。

  广阔乡村,大有可为。展望未来,该校党委副书记杨建林表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将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我们想吸引更多地方、更多师生群众参与进来,让艺术设计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

  (本栏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青春号
聆听“快递小哥”故事 感悟担当奉献精神
设计做在乡村里 论文写在大地上
“北疆小红马”大学生讲解团成立
入企探岗零距离体验职场
千余名高中生参加 北疆文化主题研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