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持续推进北疆文化品牌塑造

冯超
  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自治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随着对北疆文化的研究阐释、创作生产、传播推广各环节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全区上下已形成广泛共识,进入持续推进、品牌塑造的关键阶段。下一步,我们还要守正创新、顺势而为,赓续文脉、链接产业,以文化建设的大提升支撑经济发展的大跃升。

  构建以“融”为核心的区域文化形象和话语表达体系。深入挖掘北疆文化“多元一体、共融共生”的突出特性,着力构建以“融”为核心的区域文化形象和话语表达体系。北疆既是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北疆地区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将西辽河流域誉为“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北疆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是其多元一体格局中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果说中原文化堪称“华夏之源”、齐鲁文化追寻“崇德尚礼”、吴越文化彰显“婉约温润”,北疆文化则是典型的融合文化,以“多元一体、共融共生”为鲜明特征。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昭君出塞到匈奴内迁,从汉武帝经略北疆到忽必烈“大一统”建元,从“旅蒙商”北上到内地民众“走西口”“闯关东”,北疆文化发轫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地带,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框架内呈现出民族之融、山河之融、文化之融、域外之融等多种融合样态,清晰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诞育、形成、发展和巩固的历史进程,是“四个共同”的有力实证。以“多元一体、共融共生”为核心,建构北疆文化形象和话语表达体系,既符合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时刻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要求,也有利于明晰北疆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实现政治效益与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相统一,引导形成更为通俗易懂、有血有肉的意蕴表达。

  打造高品质的文化品牌和IP符号。全力打造高品质、高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和IP符号,让北疆文化立足中华文明“满天星斗”绽放璀璨光彩。文化符号和形象是文化深层次的凝练标记,是最具标识性、唤起文化认同的特殊语言。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既要激活归聚于中华文化的身份密码,也要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彰显辨识度。这亟待我们从推进“两创”入手,打造一大批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富有北疆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和IP符号,让北疆文化更加鲜活立体、更具辨识度美誉度。一是立基础。全面梳理北疆大地对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贡献,编纂《北疆文库》《北疆“三交”史话》,建设北疆文化标识符号和视觉形象体系。二是拓平台。登高望远、内引外联,推动各类研究、创作、传播、孵化、运营等平台跳出内蒙古,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借船出海。比如,结合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动西辽河文明论坛升格为国家级论坛,提升在“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中的话语权影响力。三是塑精品。纪录片《河西走廊》《大泰山》,舞剧《唐宫夜宴》《洛神赋》,电视剧《闯关东》《大宅门》等,均是地域文化走心出圈的经典IP。北疆文化品牌化离不开精品化,打造北疆文化,应深耕内涵特质,深研受众特点,深化精品创作,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匠心,锤炼爆款和传世之作。四是年轻态。近期,电视剧《庆余年2》、短剧《我的阿勒泰》、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等爆火表明,优秀传统文化与“Z世代”的相遇总能碰撞出惊艳的火花。同时,我们还应注重“种草”“引流”,挖掘文化内涵、讲好精彩故事。

  将北疆文化精髓气韵寓于旅游产品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北疆文化精髓气韵寓于旅游产品当中,着力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和体验感。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泉州“簪花围”、淄博烧烤、“尔滨”现象等相继爆火出圈;今年“五一”期间,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全景式体验、互动式观剧,带领游客沉浸式感受中原文化,吸引游客超50万,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0%。分析其破圈密码,核心在于对地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培育展示。打造我区文旅产业,应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上下更大功夫。一是强化布局,紧盯市场需求统筹文旅资源要素,注重“开放—串联—辐射”,优化“廊带轴区线”布局,绘制“铁公机”快捷旅游地图,构建全区域、全时空、全产业链文旅发展模式。二是厚培资源,做强北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借鉴殷墟、三星堆等大遗址保护利用成果,深挖元上都、辽上京、红山文化遗址等内涵和价值,拓展全新文旅业态、场景。三是服务游客,围绕破除对内蒙古旅游“远、粗、同、乱”印象,完善交通、服务、标识等基础设施,打造智慧旅游,实现“一键上手,畅游内蒙古”。四是宣传造势,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省内域外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进行文旅产品推送和形象宣传。

  培育拓展数字化赋能北疆文化建设的新业态新赛道。把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作为有利契机,抓紧培育拓展数字化赋能北疆文化建设的新业态、新赛道。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是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赛道,也是大势所趋。事实证明,数字科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讲述可分享、有共鸣、有温度的文化遗产故事,重构公众与历史的情感关联,产生全新消费业态,让文化遗产转变为城市新场景、新热点。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推进,我区目前拥有充足的数字存储和算力资源,科技“突围”工程也为科技引流、人才引进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抓住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机遇,加大投入和布局,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标本采集;出台引导性政策,试点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引入、打造和创新数字文化场景;发挥我区近百旗县市区均拥有博物馆的优势,借鉴“云游敦煌”“数字故宫”模式,建设内蒙古数字博物馆群;依托国家项目支持,搭建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展示平台;多元化、多领域、多维度培育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模式、场景等等,为北疆文化的展示和传承插上科技的翅膀,更好赋能其转型升级。

  (作者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影像力
   第07版:北疆文化
   第08版:牢记嘱托闯新路 感恩奋进进中游
   第09版:出彩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生态环保
   第12版:民生
持续推进北疆文化品牌塑造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推动电影艺术破题 讲好北疆文化故事
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