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内蒙古大学率先构建“数字绵羊”体系

  本报8月12日讯  (记者  白莲)有没有一部“字典”,可以让科学家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绵羊育种进行设计?内蒙古大学肉羊育种和创新团队为这一梦想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8月12日,内蒙古大学肉羊育种和创新团队正式发布绵羊泛基因组精细图谱(“数字绵羊”体系),在全球首次利用T2T (染色体端粒到端粒) 技术绘就了高产肉性能的夏洛莱绵羊、适应寒旱高原环境的蒙古羊、适应低氧气候的藏羊、产羔多的湖羊和产奶量高的东佛里升羊等5个核心品种绵羊的泛基因组图谱;首次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构建了绵羊(蒙古羊)大型单细胞转录组图谱;首次用新型蛋白组测序技术建立了绵羊(蒙古羊)大型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数量图谱;率先测序并分析了绵羊(蒙古羊)消化道微生物宏基因组;首次构建了绵羊(蒙古羊)消化道病毒宏基因组图谱。该研究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绵羊基因库数字化,对于深化功能基因组研究,开启绵羊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绵羊泛基因组精细图谱获得了更广泛的绵羊遗传变异信息,为绵羊的分子育种提供了丰富的分子标记素材。“凭借该体系更易对接表型和基因组密码,相当于为绵羊基因组研究构建了‘数字字典’,没有现在的‘泛基因组’之前,我们要完成一个性状基因的研究可能需要3到5年,■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而现在可能几个月以内就能完成,这将极大地缩短完成一个性状基因研究所需要的时间。”国家羊遗传评估中心呼和浩特中心主任、内蒙古肉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永斌研究员介绍说。

  我国是绵羊及羊肉消费大国,新研究将促进选育出更优秀的肉羊新品种。在畜牧产业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绵羊”体系的建立,对于攻克种业、繁殖与养殖等“卡脖子”难题,增强种质原始创新能力、实现育种技术跨越、保障育种科技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文件
   第07版:文件·要闻
   第08版:社会
   第09版:出彩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公益广告
内蒙古11.3亿元支持三个示范区科技创新
一场探索土地合作化经营的创新实践
王莉霞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平地泉镇 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宣讲团走进 自治区纪委监委机关、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和鄂尔多斯市
北疆健儿书写新突破
内蒙古大学率先构建“数字绵羊”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的实施意见
“渠规禁牌”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