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沃野良田织锦 北疆“粮仓”丰盈

赤峰市松山区太平地镇的高标准农田。(自治区农牧厅供图)
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项目在呼伦贝尔农垦大河湾示范区的农业信息中心。田林鑫 摄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对盐碱化地区实施盐碱化耕地改良试点示范,试种耐盐碱水稻品种,水稻长势良好。本报记者 毛锴彦 摄
  □本报记者  阿妮尔  韩雪茹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要,粮食安全之基。近年来,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管控与修复并重、保护与利用统筹、用地与养地结合,高点站位定位、统筹谋篇布局,持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强管护、“慧种地”,科技壮苗;建良田、增肥力,绿色生产……透过生机勃勃的田间地头,是内蒙古稳粮守耕地、让“粮仓”更充盈的实际行动。

  增减挂钩  盘活“沉睡”土地

  秋日,走进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水田村,只见一片片平整宽阔的农田向远方延伸,农作物在田间酝酿着丰收的味道。

  “看,这270多亩地都是我们新整理出来的,今年我们村一共整理出来950亩耕地,以每亩500到600元的价格承包给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村集体增加了50余万元的收入。”顺着水田村党支部书记贾立冬手指的方向望去,大豆绿油油的叶子在风中摇曳,长势喜人。

  水田村只是好力保镇用好增减挂钩政策红利、充分挖掘土地潜力的一个缩影。

  好力保镇作为全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试点镇,2023年以来在水田村、先锋村、永兴村、五家子村4个村16个自然屯实施全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整理出耕地4705.32亩,腾出的耕地由村集体经营和获得收益,从而增加集体收入。

  为了更高效利用整理出来的新增耕地,好力保镇采取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复垦完成的耕地已变成一片沃野。

  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将拟整理复垦为农用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乡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拆旧建新项目区,通过土地复垦和调整利用,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有减少,耕地面积有增加、质量有提高,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近年来,内蒙古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大对农村零散闲置土地整治,唤醒“沉睡”土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村庄,原来的一片土瓦破旧房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复垦的耕地。完成复垦的地块,已经种上了土豆、莜麦、小麦等农作物。

  四子王旗2024年实施增减挂钩项目涉及17个自然村,复垦平整闲置宅基地院落187个,增加耕地(旱地)面积179.15亩。以土豆为例,新增耕地可增加产量45万公斤,预计每年可收入50余万元。

  2024年,包括四子王旗在内,乌兰察布市实施6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并进行交易,共计面积1255亩,带来3.765亿元收益。通过实施增减挂钩项目,整治了“空心村”、农村闲置宅基地与废弃采矿用地,复垦农村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农民收入。

  内蒙古全力做好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交易工作,与广东省完成指标交易7384亩,交易金额22.15亿元。同时,自治区进一步规范区内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管理工作,2018年以来,完成区内交易1.53万亩,交易金额11.84亿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智慧巡查  守护沃土良田

  打开手机“通辽国土云”APP,再轻点巡查签到页面……库伦旗先进苏木库力吐村村级田长许雅莉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手机,一边进行日常巡田。在巡查期间,如果发现有“非粮化”“非农化”、农田建房的情况,许雅莉会拍照上传APP,上级田长就能及时了解情况,进行下一步处置。

  许雅莉使用的“通辽国土云”APP是通辽市开发的数字化国土资源监管系统。该系统将基层设施农业用地、宅基地等报批需求和违法用地动态巡查纳入,实现线上线下用地“云保护”,助力土地监督管理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其中,通过巡查功能可辅助网格长和网格员开展动态巡查工作,系统根据巡查周期自动生成巡查任务。

  数字化加持,让田长有了技术帮手。2023年以来,库伦旗在189个嘎查村场和居委会划定了578个网格,进一步织密“田长制”管理网,实现了262.65万余亩耕地保有量保护责任全覆盖。

  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内蒙古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进一步发挥田长制工作效能的同时,以科技赋能监管,守护好每一寸“饭碗田”。

  7月15日,鄂尔多斯市“智慧耕保”监管系统正式上线运行。通过整合数字科技、物联网和AI智能识别等先进技术,为全市耕地保护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和发展路径,实现了耕地保护监管升级。与此同时,加快构建卫星遥感“天上看”、网格田长“地上查”、视频监控“网上管”的立体监管模式,着力让每一位“田长”管得更加“智慧”。

  在包头市,各级网格责任人通过手机APP实现日常巡田、违法线索带位置上报、线上流转处理以及快速执法,打通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全覆盖、无死角”耕地保护网格化管理的信息通道,形成了“早发现、早制止”的耕地保护格局。

  赤峰市喀喇沁旗构建了旗、乡、村、组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目前已设立旗、镇、村三级田长221名,网格员2388名。

  压实耕地保护责任,精心守护沃土良田。内蒙古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切实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厉打击破坏耕地行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近年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全面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用养并重  全面提升地力

  走在阿荣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田间,脚下的黑土湿润、松软、厚实。试验示范田的作物进入生长旺盛期,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建国正在和团队成员一起进行田间调查和取样。

  “我们利用光合仪、冠层分析仪测量田间作物的光合速率和田间作物群体特征,通过采集样本测定作物的各项生理指标、土壤的养分状况等,这些指标反映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为我们分析研判耕作措施优劣提供数据支撑。”王建国说。

  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但近几十年,由于不合理耕作等原因,东北黑土地出现了“薄、瘦、硬”等问题。经过多年研究,团队围绕农田风蚀防治、地力培育和作物增产增效三大生产生态难题开展系列攻关研究,成果累计推广2亿多亩,粮食增产200多亿斤。

  近年来,全区各级农牧部门联合科研教育等单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技术攻关,围绕东北黑土地保育、土壤侵蚀、土壤养分平衡等问题开展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总结推广了符合内蒙古实际,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的一系列东北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

  不只是保护黑土地持续发力中。内蒙古深耕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良“一块田两块地”,让粮食丰收更有底气。在7月10日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落实“五大任务”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区710万亩高标准农田国债项目开工542万亩,2130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任务全部完成,3个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获批。一系列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实施,让田间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为连丰连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作为自治区级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域推进试点旗县,采取“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的大破大立整治模式实施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项目,将以前的零零散散的田块建设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再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中化、中农垦等国企,将土地集中流转或托管给企业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种植。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科技创新“唤醒”盐碱地资源。该旗联合多家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合作研究攻关,探索开沟起垄、测土配肥、浅浇快轮、北斗导航种植等盐碱地种植葵花技术,每亩地种苗从1500株左右增加到1700株左右,2023年葵花亩产最高达349公斤。

  从保护黑土地让耕层“厚起来”到科技治理让白茫茫的盐碱地变身“米粮川”,再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经营效益稳步增长,内蒙古协调好“用地”与“养地”的辩证关系,抓好“一块田两块地”建设,让耕地质量更优、产出更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文件
   第07版:文件·要闻
   第08版:社会
   第09版:出彩
   第10版:北疆文化·文物说
   第11版:乡村振兴
   第12版:公益广告
编者按
沃野良田织锦 北疆“粮仓”丰盈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 14种典型模式
守住耕地 这个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