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地区生产总值2859.0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9亿元,同比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961.7亿元,同比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1839.3亿元,同比增长6.5%。
一路奋楫扬帆,一路春华秋实。呼和浩特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全方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六大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耦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塑造首府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重点项目 夯实发展底气
4月16日,内蒙古常盛制药有限公司国际高端制剂智能制造灯塔工厂项目在托克托县正式破土动工。
6月12日,内蒙古双杰塞都电气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投运仪式在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10月22日,旭阳集团呼和浩特园区30万吨/年炭基新材料项目产出三苯馏分、重质洗油、蒽油、改质沥青等合格产品。
……
今年,呼和浩特市以“双千工程”为引领,持续聚焦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连续第三年举办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场会,营造各地区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建成投产。截至9月底,全市已开复工重点项目达1175个,完成投资1187亿元。
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现代化工等“六大产业集群”耦合发展,实施重点产业项目416个,完成投资519亿元。其中,鑫华颗粒硅、双杰电气集团内蒙古新能源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赛盛碳化硅、天皓玻纤等224个项目建成投产。乳制品、生物医药两个特色优势制造业,成功入围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呼包鄂硅晶新材料及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获评自治区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首府“六大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
项目建设掷地有声,招商引资精准发力。前三季度,呼和浩特市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2%,分别高于全国、全区13.8个、6.2个百分点,稳居省会前列、自治区第一方阵,投资增长动能强劲。其中,民间投资、新开工项目投资、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保持高位运行,增速分别达到29.7%、59.1%、87.7%、220.1%。清洁能源产业引领带动作用凸显,投资规模同比增长52.8%,六类市场化新能源、调峰火电、电网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协同推进,完成投资138亿元。新能源装机580万千瓦,发电量63亿千瓦时,分别同比增长100%、54%,2024年呼和浩特市首次跻身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50强,位居39位,投资热度居全国第5位。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围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强化各类要素保障,成立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首府民间投资动能强劲,民间投资潜力不断释放,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今年,共实施民间投资重点项目425个,前三季度完成投资455亿元,民间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39.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0.3个百分点,成为投资增长的主动力。房地产业、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9.7%、16.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1倍。
“我们将进一步细化项目管理,做好冬施项目服务保障,加快推动项目建设,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全力冲刺四季度,全面打好收官战,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呼和浩特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伊德尔说。
创新突破 积蓄发展动力
走进内蒙古工业大学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在生产线上各自忙碌地进行设备操作。
今年2月份,内蒙古工业大学与内蒙古久泰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蒙科聚”平台签订1000万元的成果转化与合作开发合同,将团队研究成果“煤基固废低碳利用与高值材料制备技术”在久泰集团转化,这是内蒙古工业大学历史上首个千万元级转化成果。研究中心主任张永锋说:“签下这笔1000万元的合同,我们的科研成果终于顺利走向市场!”
这项高校成果的转化离不开“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的持续推介。“蒙科聚”是内蒙古2023年1月启动建设的创新驱动平台,它就像一座桥梁,打通了高校与企业的沟通对接渠道,让更多企业能够了解到老师们的先进技术,也让老师们找到了大展身手的应用场景。
“为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蒙科聚’推出了积分奖励机制,目前已成功吸引1.2万名用户。我们通过‘铺好路、搭好桥’,切实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孔燕说。
年初以来,呼和浩特市紧紧围绕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全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在创新平台建设层面,呼和浩特市“一区七中心”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已链接上下游企业123家,取得10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并全部实现产业化。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也进入攻坚阶段,成功获批全国草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此外,国家生猪技术中心内蒙古分中心在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已进入评审阶段。同时,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益生菌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交能融合创新中心和新华三实验室也打造出一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先进技术应用场景,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呼和浩特市还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全面培育新质生产力。在绿色农畜产业方面,乳铁蛋白分离制备、乳酸菌低温喷雾干燥工艺等多项关键技术已成功实现产业化落地。在高端制造业方面,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直径百米)的光栅精度校准科研基础设施和高性能光栅产业化基地。在生物医药领域,成功研制并投产国内首款牛大肠杆菌灭活疫苗,并建成全国首条核酸疫苗生产线。
今年1月至9月,呼和浩特市科技服务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实现增加值高达184.65亿元,同比增长率达到27%。这一亮眼成绩占GDP总值的6.40%,为GDP的增长贡献1.3个百分点,并且在第三产业中占10%的重要份额。此外,呼和浩特市科技服务业重点监测企业新增7户,总数已达到175家,实现营收91亿元,同比增速高达69.5%,彰显了行业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
追新逐绿 拓展发展空间
4月9日,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在北京举行项目集中签约仪式;7月19日,呼和浩特低空经济装备制造产业园暨公陆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10月15日,一款25公斤工业级无人机在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低空经济产业园成功试飞……年初以来,呼和浩特市聚焦航天装备、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北斗应用、现代物流五大主导产业,积极构建“一区六园”(即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航天装备产业园、商业航天产业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园、沙良物流产业园、低空经济产业园、北斗应用产业园)发展新格局。
“我们已引进落地了智航科技、宝升高新、机敏防务、天疆防务等一批无人机总装制造项目,新桑达公司、天疆防务等无人机培训业务也已开展。目前,正在依托自治区工信厅、科技厅等引进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布局设立航科院内蒙古低空经济研究院、大中型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验证(内蒙古)实验室、低空智联立体交通网(内蒙古)实验室。此外,还正在对接一批专业化企业,探索开发低空物流、低空文旅等场景和产品。”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柳强说。
走进和林格尔新区数聚小镇人才科创中心华迈数字(内蒙古)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综合实验平台进行调试。“输入代码,你可以在我们的阿凡达教育大模型综合实验平台进行法律大模型实验、文生图实验、AI生成实验等。”华迈数字(内蒙古)技术有限公司商务运营专员梁佳齐说:“我们正在和首府的大中专院校进行对接,准备建设机器人的培训基地,通过目前的平台训练人工智能大模型。”
截至目前,和林格尔新区标准机架已达到26.6万架,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150万台,算力总规模超过3万P,其中智能算力占比为93%,将强有力支撑首府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场景扩展需求。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托克托经济开发区国能绿电300MW光伏项目施工现场,一座座银色钢架高高耸立,一排排储能模块整齐划一。“托清绿电项目作为自治区首批园区绿电替代项目,是开工最早、建设进度最快的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6亿元,规划装机 600MW,其中光伏项目300MW位于托克托县。项目投产后为园区负荷侧企业每年可提供12.8亿度绿色电力,年减少碳排放量约97.7万吨。”国家能源内蒙古电力蒙西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万才说。
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如今的呼和浩特,正在积极开辟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算力网络、智能制造、碳基复合材料、干细胞生物技术、北斗导航、大模型训练、光栅大型科学装置等领域,布局并行科技、星河动力、中船高纯电子气体、赛盛碳化硅颗粒、华域干细胞、海天脑机接口等一批重点项目。
对外经济 构建开放格局
6月12日,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园区企业金堡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顺利完成首笔黄金进口料件通关;8月16日,悬挂着俄罗斯牌照的TIR卡车班列缓缓驶出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发往莫斯科,标志着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TIR卡车班列运输正式开通;9月1日,呼和浩特市开展首单冰鲜水产品入境业务,原产地为韩国的冰鲜水产品牙鲆(比目鱼)搭乘航班经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入境,顺利抵达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进境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年初以来,呼和浩特市围绕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一系列举措,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据赛罕海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呼和浩特市进出口贸易值15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占全区11.2%,创历史新高。其中进口贸易值71.4亿元,同比增长35.3%;出口贸易值79.1亿元,同比增长27.3%。
值得一提的是,首府今年二手车出口业务势头强劲,前三季度,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二手车出口3189台,出口额约2.2亿元,其中对蒙古国出口2212台,出口额约8400万元。
除此之外,依托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加工贸易、保税物流、贵金属精炼加工、跨境电商、大宗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加速发展,为首府外贸培育了新的增长点。据赛罕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6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4.1%。其中,出口值18.1亿元,同比增长643.4%;进口值51.8亿元,同比增长71.4%。
新的外贸增长点正在蓬勃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同样突飞猛进。众多产业中,乳品产业出口规模连年增长让人眼前一亮。2018年至2023年,呼和浩特市乳制品出口“五连增”。今年前三季度,共出口乳制品3511.27吨,同比增加319.5%;总货值5221.49万元,同比增加329.44%。乳品产业出口品类逐步完善。近年来,全脂乳粉、草原老奶茶、烤奶皮、奶贝、黄油等10余种高附加值出口乳制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乳品产业出口“朋友圈”愈来愈广。呼和浩特市新增菲律宾、阿联酋、沙特阿拉伯、泰国等11个乳制品出口国家,让世界品尝到了呼和浩特味道。
赛罕海关综合业务科科长李斌介绍:“呼和浩特市作为首府城市,在区域位置、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年初以来,沙良物流园、铁通物流园区海关监管场所陆续启用,定制化班列发运数量稳步增加,为中欧班列提质扩容提供了重要条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已成为拉动呼和浩特市外贸增长的重要因素。”
文化品牌 点亮文旅经济
年初以来,呼和浩特市文旅活动精彩纷呈,消费热度持续攀升,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前三季度,全市接待国内游客超4425万人次,实现总花费超70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78%和14.13%,国庆期间首府成为全国十大增速最快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充分彰显了文旅消费促增长、惠民生的作用。
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呼和浩特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创新的成果。呼和浩特市正精心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激发城市文旅发展新活力。
把文博场馆用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不断深化文旅融合,博物馆游热度攀升。开展第十届“博博会”“5·18国际博物馆日”等活动3200余场,“问蜀—东周时期的蜀文化展”“盛世琳琅—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展”“交融之美—昭君出塞和亲之路沿线精品文物专题展”等展览20余场,今年前三季度共接待观众约495万人次,是去年的1.5倍,“博博会”参观人数突破35万,为历届之最,首府博物馆知名度不断提升。
“夏天的呼和浩特真是太舒服了!我们在呼和浩特市品美食、赏美景,玩得十分开心。”湖北游客夏晓萌暑假带着孩子来呼和浩特市游玩,塞外青城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培育夜间消费场景, 组织塞上老街、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等各夜间消费集聚区、景区,推出“千秋昭君塞上情”“光影艺术节”等沉浸体验,丰富演艺、灯光秀、美食等产品,拓展全时消费模式。
“为了一个人,来到一座城。”呼和浩特市不断壮大演艺消费场景,“跟着演出去旅行”全面激发消费新动能,举办了凤凰传奇等5位艺人8场演唱会,吸引超200万游客入呼,总花费近30亿元,全市综合保障的“呼和浩特模式”经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推广。
聚焦供需两端发力,丰富文旅活动供给,呼和浩特市承办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四季内蒙古演出季等品牌活动近10项,举办“呼和浩特冰雪节”“5·19中国旅游日”“昭君文化节”等活动850余项,特别是“大地飞歌”高空威亚秀、赏花季等特色活动广受好评,构建了市内“十五分钟文旅活动圈”,吸引了大量区内外游客观光旅游。
为不断加强文化生活供给,呼和浩特市坚持打好“惠民牌”,推出“爱乐乐团音乐季”“欢腾的敕勒川”“青城文化讲坛”“月月邀您看大戏”“艺美北疆”等品牌惠民活动1500余场,“北疆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
冬季旅游即将到来,呼和浩特市将围绕“歌游内蒙古·冰雪悦青城”主题,统筹塞上老街、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马鬃山滑雪场等各类资源,精心策划“4+3+N”冬季旅游模式,即“一冰·一雪·一剧·一美食”四大亮点,开幕式、跨年夜、春节元宵节三大节点,N项全域联动的冰雪活动,涵盖冰雕艺术、冰雪运动、冰雪演艺等特色体验,让市民游客尽享“冰雪”与“年味”。
人才引擎 助推经济发展
“我学的是生物医药专业,一毕业就能留在呼和浩特市,进入伊利这样在全球都有竞争力的企业特别开心。我也留意到了政府对于大学生租购房的补贴政策,已经递交了申请,准备在呼成家定居。”来自呼伦贝尔市的庞景伦说,他去年从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入职伊利,吸引他留在呼和浩特市的不仅是企业的实力,还有政府留住人才实实在在的举措。
对人才的态度,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温度,更彰显城市发展的高度。一直以来,呼和浩特市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工作,聚焦“引人入呼、聚才兴市”目标任务,启动实施了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累计实现12.7万名大学生来呼、留呼就业创业,其中今年1月至9月实现在呼就业4.34万人。
为抓实政策引才,呼和浩特市完善大学生留呼保障机制,落实落细“人才新政10条”“引人留人18条措施”,正在修订完善人才新政3.0版本,从加大奖励力度、强化金融支持、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发力,常态化抓好兑现落实。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小微企业分别提供50万元、600万元担保贷款;对于10万元及以下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全国孵化示范基地等创业项目,免除反担保要求。今年1月至9月,为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11万元。实施系列稳岗扩岗、一次性奖励等政策。对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企业,按照1500至3500元/人给予奖补;对“六大产业集群”规上企业新引进硕博人才,分别按照2万元/人、5万元/人给予奖励。为536家企业发放奖补、扩岗资金748.75万元,为“六大产业集群”新引进博士、硕士发放一次性人才奖励107万元。建立专家公寓、人才公寓、租购房补贴等全方位住房保障体系,为935名大学生发放租购房补贴1964万元,同时,打造全区首个“一站式”人才就业服务平台,多项人才政策实现“一网通办”。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结合区位优势,持续健全创业就业促进机制,不断优化“丁香扎根”大学生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创业就业服务,多措并举稳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青年人才创业就业擎灯引路。打造4所驻呼高校留呼服务站、6家创业园孵化基地,组织531名大学生参加金桥“双创”园区企业实习实训活动。邀请清华、北大等19所高校、213名师生,开展“青城有约”名校师生行活动,促进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实行基层高级职称“定向使用、定向评价”,放宽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资历、年龄限制,今年754名一线教师、341名基层专技人才获评高级职称,5467名乡村振兴一线和非公有制领域专技人才享受职称倾斜政策,鼓励扶持人才投身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实施“技能呼和浩特”“技能强企”行动,支持伊利、蒙牛集团成功打造全国首家乳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技能人才培训1.47万人次。新增2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动伊利专家服务基层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示范项目,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市技能人才突破45万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张伊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