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墙门里的人,谁也说不清那口井的年龄。它位于房屋北面与另一个墙门之间的间隙中。这口幽邃的老井,井口不大,大约60公分左右,井边没有护栏,只有在井口周围用水泥稍稍垫高了一圈,也许是为了打水时以防万一。由于成天见不着太阳,井台边上始终有一层薄薄的青苔,像是一幅精致的绿色刺绣。
老墙门里住着六户人家,屈指一算也不到30个人。那个年代城市居民还没有自来水,墙门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或两个水缸,用来盛雨水,老人们叫天水。听老人们说,天落水最干净,无论做饭烧水,都是最好的水。所以大家视天落水为“圣水”,一般用来做饭、烧开水。除了天落水,这口井便成了老墙门日常生活用水的唯一来源。
当遇到干旱,墙门里的人早早起来,纷纷去井里“抢水”,越早井水越是清澈,到了下面,井水慢慢开始浑浊。有时候墙门外的人也会偷偷地溜进来抢水,难免会遭到大家都不满,毕竟这六户人家吃喝全靠这口井了。为了让浑浊的水变得清澈,母亲把一块明矾握在手里,然后在盛满井水的缸里顺时针的转几个圈,不一会水就慢慢地停下来,会发现水缸底部水有一层厚厚的沉淀物,上面的水非常清澈,母亲就用这水来烧饭烧水。
井里的水仿佛是有灵性的。随着季节温度的变化,井水的温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称得上是冬暖夏凉。冬天,气温越低水温越高,井里的水温暖柔和,人们洗衣洗被,打上一桶热气腾腾的井水,得心应手,双手不用承受冰冷刺骨疼痛。
每到酷暑炎热的夏天,热得心烦意乱,满头大汗。这时用井水洗一把脸,立刻觉得冰沁凉爽;如果喝上一口,更是清凉爽口。记得小时候邻居们常常把剩菜剩饭放在篮子里,用一条绳子扎着一个篮子,把篮子吊在井里,饭菜到第二天也不会馊,井就成了那个年代的保鲜设备。
老墙门的井,像一位嘘寒问暖、知冷知热的长者,他用自己的体温,养育了几代人的成长,他赋予了几代人的温暖与清凉。他默默地造福于百姓,体恤于百姓,他高尚的品格,像一首朴实古老的歌谣,传唱在人们的心里,回响在我童年缤纷的记忆里。
文/舒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