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社会扶贫”APP是一个连接贫困人口和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网络服务平台。在落实过程中,一些基层党委、政府下任务下指标,爱心人士的注册量成了基层企事业单位和乡镇党委政府考核的硬杠杠,淘宝上甚至出现了代注册爱心人士的“抢手生意”,7角钱就能注册一个“爱心人士”。
从需求决定供应的角度看,这种“爱心人士7角钱一个”的APP注册游戏,不能只怪淘宝商家。真问题是,一些基层党委、政府,一些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的形式主义,延伸到了扶贫领域。
有下压指标、只追求数字好看的考核,就有数字造假的应对,这种逻辑关系于行政管理领域并不陌生。一些基层党委和政府在下达“爱心人士”指标时,将“爱心人士”注册量视为硬指标,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追求胜过了扶贫,实质问题是利益考量胜过了责任。
谁都知道,注册量的多少不代表扶贫成果,实际上是“好看”的意义更大。这种压指标可能导致下面造假应对,上面也不可能想不到。如果该知道的都知道,该想到的也都能想得到,仍执意下任务压指标,就叫人怀疑:一些官员有没有扶贫的诚意?至少是“扶政绩”的追求大于扶贫吧。
对政绩造假的问题,不能止于批评一下、整改了事的保护性处理,而应对照相关制度严肃处理。不痛不痒的批评整改,解决不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