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际护士节:向白衣天使致敬!

  工作中的刘爱华
  薛芳在为患儿输液
  杜小丽和患者谈心
  文·摄影/本报记者  段丽萍

  人们常常把护士称为“白衣天使”,因为天使是生命和爱的象征,护士所从事的职业是高尚的,呵护健康、挽救生命,对待病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5月12日是第107个国际护士节,让我们向所有的“白衣天使”致敬!

  刘爱华: 把平凡的事做好

  “坚持把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能为患者减少痛苦和烦恼,我的人生就是精彩的……”内蒙古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刘爱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1年,刘爱华怀揣着对医疗事业的无限热爱,走上护理工作岗位,成为内蒙古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的一名手术护士。手术护士的工作是高强度、高体力的,经常需要连续十几个小时在手术台上配合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完成各种急难险重的操作。高强度的工作,常常让大家筋疲力尽,即便如此,刘爱华都不曾懈怠,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地配合着每一台手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就是这份责任心,在手术室工作的17年中,她实现了零差错和零事故。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迅速蔓延。当大多数人还在恐惧、不知所措的时候,刘爱华却勇敢地走上抗击“非典”一线,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冒着随时可能被传染的风险,认真照护着每一位被感染的患者。刘爱华说:“在那场疫情中,对每一位感染的患者来说都是灾难,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更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恶仗。”连续的疲劳作战让刘爱华体力不支,几近晕倒,但强烈的信念和职责意识支撑着她一定不能倒下,还有很多的生命需要她。

  2008年,刘爱华调至消毒供应中心,这里被大家戏称为“养老科”。作为护士长,刘爱华快速对科里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观察摸底,发现这里并不是什么“养老科”,而是医院的“心脏”部门。从这里出去的每一件医疗器械,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刘爱华重新制定了规章制度,同时将手术器械的管理正式纳入科室工作范畴,为人员紧张的手术室减负,让跑外取送物品的护士在一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让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致力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短短数月,她带领大家完成了全院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在消毒供应中心的集中处理。就这样,消毒供应中心改变了以往在各科室眼中“养老科”的形象。

  “接一个患者,尽一份职责”,这是刘爱华的工作准则,也是一份心愿追求。刘爱华从业2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例医患矛盾。在她看来,责任重于泰山,坚持就有方向,这份事业值得她用一生去付出。

  薛芳:首席静脉穿刺师

  4000多个日夜,她凭着不懈的努力从一名稚嫩的护士,成长为科室骨干、业务能手;她以高度的责任心、善良的爱心,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成为患儿家属心中最信赖的“白衣天使”——她就是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儿科护士薛芳。

  儿科俗称“哑科”,不同于其他科室,患者都是小孩,大多数孩子不会表述自己的伤痛。一个孩子生病,揪着两代家长的心,所以对护理的要求格外高。

  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每天接待近300名输液患儿,这就要求当班护士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只有这样,才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减少患儿的痛苦。薛芳说,在为患儿扎针的事情上,她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刚参加工作时,她的扎针技术还很一般。一次,她给一个8个月大的极度脱水的患儿扎静脉补液,患儿的血管本来就难找,加上患儿啼哭,让她有点紧张,连扎了3针才扎进去。这引起患儿父亲的不满,他冷眼看着薛芳,抬手在自己脸上扇了一巴掌。

  这一巴掌虽然打在这位父亲的脸上,但是使薛芳内心受到极大的羞辱。这件事对薛芳触动很深,也让她内疚了很长时间。从那以后,薛芳经常会在模型前反反复复练习扎针技能,常常一练习就是两个多小时。一有时间,她还会认真观摩有经验的护士如何选择血管和进针的技巧,并向她们请教。经过努力,薛芳的扎针技术突飞猛进,很快成为科里的技术能手,并通过竞赛荣获了医院“首席静脉穿刺师”的称号。薛芳说:“现在回想起来,真应该感谢那位自扇耳光的父亲,是他警醒我发奋上进。”

  患儿在吃药、打针、穿刺时,总会有抵制不配合,这种情况往往会在患儿间传染,所以儿科输液室常常是孩子们哭成一片。针对这种情况,薛芳和同事们在科内推行抚摸服务,在为患儿打针输液时,通过言语沟通、轻轻抚摸,减轻患儿的恐惧。尽管每一名护士都恪尽职守,可是仍会遇到不被理解的情况。为此,薛芳会利用休息时间,在门诊陪同素不相识的患儿家长进行全程就诊体验,感受他们看病、等候时的焦急心情,站在患者的角度查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她的付出换来的是患儿家长的赞许。

  薛芳作为一名护理老兵,主动承担起新护士的带教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心得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新护士,还让新护士在自己身上进行扎针练习。后来,她的这些徒弟都成长为“扎针小能手”。

  面对日复一日枯燥繁重的工作,一天数百次扎针、拔针机械的动作,薛芳始终保持乐观心态,即使再累,面对患儿及家属时也总是面带微笑,给对方以信心和温暖。

  杜小丽: 特殊患者的守护人

  作为精神科的护士,工作更加繁琐与劳累,她们在面对精神障碍患者时,羞辱与危险随时会来。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一科重症病房护士长杜小丽就是这样一位护士,20年如一日坚守着这份神圣而特殊的护理工作。

  1998年,17岁的杜小丽怀揣梦想成为了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的一名精神科护士。上班的第一天,杜小丽踏进病房就被患者突然从后面拦腰抱住,那种恐惧和惊吓至今回想起来都让她心跳不已。曾经美好憧憬的“白衣天使”梦,在现实面前破灭,她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有些迷茫。经过冷静的思考后,她还是决定留下来,尽一己之力来关爱这个特殊群体。

  精神科护理工作难度大、风险高,工作环境封闭,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责任心要求也更高。杜小丽工作的重症病房收治的大多是兴奋躁动、严重自伤自杀、冲动伤人毁物的重性精神病人。在杜小丽的手上有一条非常显眼的疤痕,那是她在为一位患者输液时被抓伤的。杜小丽说,在精神科工作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她已经不记得挨过患者多少耳光、多少飞脚、受过多少次辱骂了。

  精神科的患者一旦发病,就像是失去理智的孩子,或哭闹无常,或突然动手打人,护士需要像幼儿园老师一样,耐心哄、用心劝,也许一两个看似普通的亲密肢体动作,就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安慰。

  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因为男友得知她患有精神病和她分手。之后,她多次自杀,最后一次从5楼跳下,导致下肢多处粉碎骨折。入院时,这个女孩情绪非常低落,每天哭泣,拒绝饮食和治疗,不让护士靠近。看到这种情形,杜小丽耐心地劝慰,帮她擦去眼泪,一口一口地喂饭,一有时间就去找她聊天,推着她去院里晒太阳,鼓励她战胜疾病。经过一段时间护理,这个女孩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她和杜小丽成为了知心朋友。

  绝大多数的家属在把患者带到医院后,就启程回家,很少来探望,精神科的护士就需要全方位地负责患者的生活,还要防止患者自伤、逃跑、伤人。有一天凌晨2时多,科里一名患者突然昏迷,意识不清,病情十分危重,而患者的家属又联系不上。接到科室电话,杜小丽火速赶到了病房,将患者送往内蒙古人民医院救治,交费、取药、送化验……在患者身边整整忙碌了一夜。因为治疗及时,这名患者转危为安。

  作为科室护理工作的领头人,杜小丽凡事身先士卒。杜小丽有个小本子,上面记录了每个患者的大事小情。她从事精神科护理工作20年,已经练就了细致的观察力和有效的沟通技巧,许多躁动不已的患者在她身边都能乖乖地安静下来。杜小丽说:“这是精神科护士必须练就的基本功。”

  平凡的岗位,因为多了份坚守,而变得不平凡;容易的事,因为多了份认真,而变得不容易。20年如一日,杜小丽用满腔热情与无私的爱守护着一群特殊患者的心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内蒙古·关注/法治
   第06版:市井
   第07版:声音
   第08版:要闻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中国·视点
   第11版:娱乐汇/广告
   第12版:世界·综合
   第13版:草原往事
   第14版:健康
   第15版:老照片
   第16版:劲爆体坛
国际护士节:向白衣天使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