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甲子巡礼

护佑生命 大医续辉煌

  经常组织各类义诊和科普宣讲,服务群众
  上线自治区首家“智慧医院”,门诊全面实现患者就医全过程自助化管理
  北疆边陲阴山脚下,塞上青城呼和浩特,巍然屹立着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之一——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附院”)。

  她自1958年建院至今,已经走过一甲子的岁月。从初创时筚路蓝缕、蹒跚学步到现如今悬壶济世、杏林扬名,她前进路上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稳健。

  如今,走进内医附院门诊部一楼大厅,患者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这里的门(急)诊量日均达5000多人次,高峰时一天超过10000人次。2017年,医院年门急诊量206.4余万人次,出院10余万人次,完成手术及各类操作7万台……这组历年仍在不停刷新的数字,意味着患者对内医附院医疗技术与服务水平的信赖,这份信赖的背后,是内医附院六十年来,重视学科建设、人才战略、科研工作,厚积薄发的累累硕果。

  岁月长河中的内医附院,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不忘“精医厚德,福泽民众”的初衷,坚守治病救人为己任,在这方热土的滋养下,在几代附院人的努力下,成长为草原人民新的骄傲……

  学科建设,内医附院的金字招牌

  青山矗立,凌云之志。

  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是医院的首要职责。

  如何缩小和国内先进医院差距,在激烈的竞争中勇立潮头,内医附院将突破口定位于学科建设,勇闯以学科建设引领医院全面发展的大道,打造特色优势学科群,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有力推动了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向新的目标迈进。

  4月2日,附院肝胆胰脾外科为乌兰图娅顺利拔除了两根腹腔引流管,切口恢复良好,创可贴覆盖,医院治疗项目完成,这是自治区首例独立完成的腹腔镜下右半肝切除术。实际上,由内医附院创造的多个区内“首例”或“第一”,都是强大的学科建设、不懈的科研创新带来的收获。

  为了让患者看好病,医院大力发展临床新技术,重视多学科联合攻关,加强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积极创新学科发展模式,从患者出发,确立了以症状、疾病为中心的多科协作的系统诊疗平台,如胸痛中心、多学科诊疗模式、日间手术室等,为真正实现患者“病有所医”提供技术支持。

  2017年5月20日,来自国内多家胸痛中心的著名专家莅临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在这一天正式启动,成为自治区唯一通过国家认证的胸痛中心。这是内医附院根据国内外医疗新需求,积极建立以系统和疾病为主线的诊疗模式、鼓励各学科间联合开展医疗和科研活动又一个重要成果。

  近年来,医院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坚持“全面推进、重点支持”和“分类管理”原则,鼓励先发展优势学科,并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从而稳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向科学技术高精尖的顶峰冲刺。既全面推进各学科发展,又利用有限资金和资源,重点支持一部分专业基础好、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和学科带头人率先发展。通过这样的管理模式,保证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水平。

  6月30日,从鄂尔多斯来的患者张彩霞接受了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不到24小时,既减轻患者的痛苦,也节省了时间和花费。而这正是得益于内医附院日间手术室的便捷。今年以来,医院日间病房正式开诊,整合多学科资源,对适合的患者,进行以“短、平、快”为特点的日间手术。目前已覆盖8个专业15个病种,开展手术近400例。

  通过“学科联动”,各学科间联合开展医疗和科研活动,在附院已经蔚然成风,定期召开了多次多学科联合病案讨论会、肿瘤多学科病案讨论会等。确定了“强化优势、重点突破、补齐短板、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十六字方针”,鼓励各学科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引进新技术新业务。

  2017年9月,自治区卫计委公布新一批自治区医疗卫生领先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名单,附院共有27个学科入选,又一次刷新历史数据,位列全区卫生机构前茅。2018年年初,附院入选“省部级”大名单,跻身全国百所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之列,将依托医疗技术优势和学科发展特点,着力开展脑血管病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不断提高脑血管病整体诊治水平,让患者就近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人才战略,内医附院的不竭源泉

  千秋基业,唯有得人。

  坚持人才战略,是医院发展的不竭源泉。

  6月23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良辅带领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成立。这是自治区神经外科领域第一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将进一步为内医附院搭建起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目前,附院已经成立肝胆胰外科、口腔颌面外科、妇产科、眼科、神经外科等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如今,附院与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知名医院长期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都会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进修学习。两年来,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进修人数达15人次,国内进修达192人次。

  同时,医院还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制定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学科带头人后备人员梯队,把培养拔尖人才和优化队伍结构结合起来。定期对现任学科带头人进行聘期考核,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博士学位授予点”申报条件,重新修订了医院学科带头人遴选办法,对学科带头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6月15日,医院与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夏云教授举行签约仪式,夏云教授正式成为医院特聘教授。而这样把优秀人才“引进来”的方式,也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从2012年开始,附院从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芬兰国家PET中心、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西医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聘请知名专家为院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截至目前,共聘任特聘教授17人次。

  经过多年努力,附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骄人成绩。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队伍。全院在职职工4367人,其中高级职称885 人。目前,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卫生技术人员223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卫生技术人员911人。有自治区“产业创新人才团队” 13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20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领军人才”4人;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骨干”3人。

  科技创新,内医附院的发展引擎

  革故鼎新,不破不立。

  持续开展科研,是医院与时俱进的必经之路。

  2017年5月22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多功能报告厅内,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医院两年一度的年度科技表彰大会隆重举行。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成果在获奖的数量和等级上都取得了建院以来的历史性突破。钻研、进取、追求最好的风气,在内医附院蔚然成风。

  60年来,医院对科研技术始终保持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站在自治区医学科研的最前沿,引领草原医学技术跨域式发展。科研有如附院发展的动力引擎,挑战更多医学难题,解决更多棘手病症,创新更多治疗方法,推动医院更快、更好地发展。医院逐年改善实验室环境及条件,拥有先进的科研平台。成立于2006年的临床实验中心正在扩建中,完工后将占地2400平方米,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硬件基础。12年的时间,这里承担了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收录文章53篇,国内核心期刊文章80余篇。2016年,医院临床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获评为科技厅重点实验室,肿瘤细胞基因检测应用与研究工程实验室由自治区发改委认定为自治区工程实验室。截至目前,医院有实验室及研究中心10个,其中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4个。

  2017年,附院获批科研项目285项,科研经费2636万元,相比往年几乎增加一倍。有3项自治区卫计委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进行推广,新获批2项卫计委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项目6项,发明专利1项,有21项自主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工作。

  近几年,附院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业务:完成自治区首例罕见巨大颈动脉体瘤切除术,胃肠外科腹部无辅助切口的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NOSES术,耳鼻咽喉科上颌骨扩大切除术,神经外科超声引导下甲状旁腺腺瘤微波消融术,骨科与输血科贮存式自体输血……事实上,每年内医附院都会有这样一份新技术新业务名单。在鼓励创新的氛围下,各学科在保持专业特色和常规服务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开展临床疑难和高难项目,不断提升临床技术服务能力。仅2017年,申报并准入的新技术新业务就达456项。而这些,是不懈的科研创新与临床成果转化带来的收获,它们的直接受益者是每一个需要医疗服务的患者。

  从1958年到2018年,时光匆匆而过,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走过六十年。六秩春秋,一腔热血薪火相传,用大爱奏响品牌医院的凯歌;甲子轮回,满腹仁爱荣光不灭,用精诚诠释医者仁心的信仰。

  创百姓放心医院、护百姓生命健康、攀医学发展高峰,是她不变的信念;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团结拼搏,是她不变的坚守。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站在新起点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装待发,续写辉煌,探索北疆草原自治区级医院大医精诚的砥砺跨越之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甲子巡礼~~~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专题
   第04版:首府/市井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首府看点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声音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中国·故事
   第11版:世界·综合
   第12版:娱乐汇
   第13版:老照片
   第14版:健康
   第15版:钩沉
   第16版:劲爆体坛
护佑生命 大医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