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本日记讲述老红军的故事

  石吉祥将笔记本交还胡老的家人
  干休所向石吉祥赠送锦旗
  文·摄影/本报记者  刘  惠

  9月19日,本报刊发消息《笔记本记录戎马一生 胡汉林的后代在哪里》,不仅找到了老红军胡汉林的家属,还引起了许多革命后代的关注。10月19日,自治区直属机关干休所举行了“传承红色基因 牢记初心使命”——胡汉林同志生前笔记交接仪式。

  为什么要给一本笔记本举行捐赠仪式呢?记者采访了这位老红军笔记本背后的故事,原来,这位老红军曾给任弼时当通讯员,曾是贺龙、李达的贴身警卫,也是最早追随李井泉、姚喆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战士之一。在战火纷飞的20年,他从一位文盲一步步成长起来。

  自治区直属机关干休所、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认为,笔记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胡汉林的个人履历、战术理论、战斗经历等情况,具有历史文献价值,是珍贵的革命历史遗产。

  革命时期的结婚礼物

  这本硬皮精装笔记本是中华民国38年(1949年)1月印制的。20多年前,石吉祥老人在一家废品收购站将其买回家,并珍藏起来。曾有人想花钱购买胡汉林的这本笔记本,但都被石吉祥老人婉言谢绝了。他看完笔记本的内容后,就决心要找到胡汉林的家属,并要亲手将其交给他们。

  在交接仪式上,75岁的收藏爱好者石吉祥终于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心愿,胡汉林的遗孀和子女都非常感激他。其实,胡汉林的子女们,也都和石吉祥老人一样,将父亲生前的革命物件都像宝贝一样珍藏起来。

  胡汉林1915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于1987年5月去世。

  胡汉林的爱人敬耀芳精神矍铄,今年85岁的她对过去的事情仍然记得很清楚。“老头如果还活着,他今年应该已经103岁了。”敬耀芳翻开这本失而复得的笔记本,顺便拿出一本相册,从一张张黑白照片里找出一个人说道:“这个笔记本,就是在甘肃天水时,他送给我们的结婚礼物,老头平时愿意记录。”

  在敬耀芳家中,记者看到,她的儿女们不仅完好地保存着革命年代的许许多多照片,还将许多革命物件都珍藏起来,有胡老的勋章、胡老和革命仁人志士的照片,有革命年代胡老的各类证书,还有革命年代的望远镜和公文包。

  “我父亲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是他获得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胡老的儿子胡敬亭说,父亲生前非常珍视这些物件,每个老物品都是一个故事。“这台望远镜是德国产蔡司望远镜,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战利品,是父亲给贺龙当贴身警卫时,王震送给父亲的。”谈起此事,胡敬亭非常自豪。

  为贺龙当警卫员

  根据笔记本记载:1938年胡汉林在凉城一带开展游击战,当时斗争环境异常残酷恶劣,匪患肆虐,出现了部分叛变革命的人。在一次对日作战中,120师司令部骑兵营的某副连长带领着包括胡汉林在内的一个排的战士,遭到了日本人的伏击。部队被打散,伤亡惨重,该副连长背叛革命,改做土匪,在村中抢劫财物、奸淫妇女。胡汉林发现后,果断将其制服并绑回部队。司令部骑兵营党总支对他的英勇事迹进行了嘉奖,授予“模范党员”称号,并奖励了十块钱。

  时任120师师长的贺龙听说此事后,将胡汉林调到了120师司令部担任警卫排班长。1939年初,贺炳炎提出要胡汉林到三支队骑兵连任副连长,贺龙坚持留下了胡汉林。胡汉林的儿子胡敬亭说,这件事情父亲也向他讲过,父亲不仅身手不错,还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没想到多年之后还能在笔记本中看到关于这段经历的清晰记录,更是感到这段历史的珍贵。  

  胡汉林原名胡伯溪,1933年贺龙在湖南省招兵时,他和3000名同乡一同,喊着“革命不成功不回家”的口号,跟随贺龙参加革命。胡汉林的名字还得从贺龙为他改名说起。

  胡敬亭告诉记者,听父亲说贺龙身边有许多警卫员,贺龙有个习惯,就是将身边警卫员的名字改为国民党高官的名字,姓张的就称呼为张学良,姓杨的就叫杨虎城,父亲姓胡,贺龙就叫他胡汉民,胡汉民是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胡敬亭说,贺龙的这一习惯反映出红军必胜的决心,战争胜利后,父亲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胡汉林。

  受任弼时影响最大

  胡汉林曾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在炮火纷飞的岁月中,他不忘学习,收获了知识,还写下了好几个笔记本的日记,记录下重要的革命历史经历。这些都要从任弼时的激励说起。

  “在革命队伍中,我父亲有个绰号叫‘桃源佬’,这个绰号还是任弼时起的,而我父亲在回忆过往时,常常说自己受任弼时的影响最大。”胡敬亭说。

  1933年8月,胡汉林在红二方面军通讯连,给红二方面军政委任弼时当通讯员。“父亲常和我说起这一段,当时,父亲年龄特别小,才18岁,任弼时见他第一面时,就问他是哪里人,父亲回答说‘我是桃源县人’。任弼时便笑着说‘桃源佬’。从此之后,父亲在军中便多了‘桃源佬’的称呼。”胡敬亭说,父亲大字不识一个,他常年跟随在领导身边,特别崇拜文化人,在工作中他常常和任弼时接触,有一次,任弼时启发他说:“桃源佬,以后要把革命工作做好,一定要把文化学好。”后来,父亲一有时间便学习,参加了扫盲班、识字班、并在延安抗大学习了三年。

  胡敬亭还取出父亲留下的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毕业证书,8科成绩中胡汉林有5科满分,最终以优异的毕业成绩被中央军委军事训练总部选中。

  “当时中央军委军事训练总部在全校总共才挑选20多个人,老头被选中,在军事训练总部当参谋。”敬耀芳回忆。

  战友间的生死情谊

  1963年,胡汉林任内蒙古农科院党委副书记,1970年任内蒙古五七干校副校长。期间,身边人常常对他说,你参加革命很早,但职位却并不高。每当此时,胡汉林总是淡淡地说:“我周围牺牲的战士多了去了,他们什么都没得到,我能活着已经是非常幸运,何况国家还给了我这样的待遇。”

  父亲常常向胡敬亭讲战友们出生入死的故事。

  “长征路上倒下了无数的红军战士,父亲也差点丧命。当时,父亲是李达的警卫员,在过草地的时候,父亲不幸染上疟疾,几乎无法动弹,是李达用自己的战马将父亲拖出了草地,父亲才得以保住一条命。”

  胡敬亭还讲述了一件父亲救人的故事。在解放战争时期,胡汉林在绥东军分区任陶集大队大队长,在参加集宁战役时,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傅作义军队配备重炮,我军装备落后,在一次战斗中,陶集支队支队长焦宝山在战斗中被重炮炸掉一条腿,又遇敌人反击,焦宝山生命危在旦夕,胡汉林带着骑兵战士将焦宝山用战马驮出了战场,救了他的命。父亲后来一直保持着和焦宝山的革命情谊。

  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

  胡汉林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育有5个子女,他们分别出生在甘肃、吉林、重庆、黑龙江、内蒙古。但他在内蒙古战斗和生活的时间最长,曾任120师司令部警卫排班长、晋绥军区司令部通讯队排长、绥蒙军区骑兵旅二团连长、绥东军分区陶集大队大队长、甘肃军区回民骑兵团副团长。新中国成立后,他离开中央军委军事训练总部于1960年来到呼伦贝尔开荒,1963年任内蒙古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内蒙五七干校副校长,此后一直在呼和浩特生活。 

  在“传承红色基因 牢记初心使命”——胡汉林同志生前笔记交接仪式上,当胡汉林家属将胡老生前珍藏的革命物件进行展出时,在场的革命后代们都感叹说,内蒙古又多了一批历史遗产。

  内蒙古直属机关干休所为石吉祥老人赠送了“敬重历史 无私奉献”的锦旗。

  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副局长查苏说,胡老的笔记本不单是一个笔记本,也不单是记录一个人的历史,它是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抢救老红军史料是自治区党委老干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收集的老红军史料非常有限,尤其缺少老红军的个人经历、记载方面的内容,这本笔记本将丰富老红军的史料,将让更多人了解那段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首府/特别报道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声音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中国·故事
   第11版:世界·关注/广告
   第12版:娱乐汇
   第13版:文学速读
   第14版:健康
   第15版:都市心情
   第16版:劲爆体坛
一本日记讲述老红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