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方大曾:被遗忘的战地记者

  在绥远前线的方大曾
  1936年方大曾亲赴绥远抗战前线拍摄的一系列作品。黑与白,血与泪,战火与苦难,方大曾的摄影在呈现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的同时,还打开了一段关于“小方”的尘封记忆。

  ■消失

  1937年7月10日,方大曾“整理了相机和胶卷,带着简单的行李,匆匆地告别”,只身来到宛平和长辛店前线。他拍下了一组卢沟桥的照片,并写下了“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的预言。方大曾在揭露战争中被欺凌的民众惨状的同时,还义愤填膺地质问日军假“和平”的举动:“假若忠勇抗战的29军从北平撤退了,而这样大量的日军被容许长驻在华北,那么华北不是就等于伪满和冀东一样了吗?”这篇题为《卢沟桥抗战记》的文章于当天采访返回北平后写成,7月23日寄出,8月1日发表在《世界知识》上。

  日军援兵随后迅速集结,25日,日军发动“廊坊事件”,26日再爆发广安门冲突。就在中日全面大战一触即发之时,方大曾再次踏上征途。7月28日,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率部撤出古都北平。撤至保定,记者同行。同是战地记者的陆诒此时第一次见到了方大曾,这位热血青年给陆诒留的印象是,“小方年少,英俊,戴着白色帆布帽,身穿白衬衫黄短裤,足登跑鞋,胸前挂着一架相机,精力充沛、朝气蓬勃”。30日下午保定遭到敌机狂炸,陆诒结束采访任务乘车回南方,方大曾则继续留在保定采访平汉铁路北段的战讯。同日,守军在日军的重兵反扑中撤出天津南下,至此平津陷落。

  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在一年后撰文回忆,他收到方大曾的来信,信中称:“我的家在北平陷落了。我现在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了,我想找一家报馆做战地记者,请你为我代找一个岗位。”在范长江举荐下,方大曾成为《大公报》特约驻前线的战地记者,开始了平汉沿线的战地报道工作;与此同时为多家报纸杂志投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身份像是现在更为流行的“自由摄影师兼撰稿人”。

  1937年8月,南口战役爆发。9月底,保定失守。在这期间,方大曾奔走于南口、保定、居庸关、太原、大同之间,陆续发出《从娘子关到雁门关》、《血战居庸关》、《保定以北》等通讯报道。范长江回忆道,小方允诺他将“写一篇永定河上游的战争”,他独自一人到保定、南口一带采访。“果然他来了两篇通信,那时他是平汉前方唯一的记者,所以通信很生色。”

  1937年9月在太原的“九一八事变”纪念活动上,还有人最后一次见到了方大曾,当时的他“意气风发,信心十足”。9月30日,《大公报》发表了他《平汉北段的变化》通讯,这篇落款标注为“9月18日发自蠡县”的文章,成为他见诸报刊的最后消息。范长江回忆,此后多年间,他的父母、姐妹、朋友等不少于千人向他打听过方大曾的下落,但多年来未曾寻获任何关于他的消息。

  关于方大曾最后活跃的时间说法不一。《平汉北段的变化》一文18日由蠡县发出,而他又于当日出现在了太原的“九一八”纪念活动上,两地相隔数百里,在当时战乱的情况下,同日往返极不现实。也有人说1937年底至1938年初,方大曾还曾与位于武汉的全民通讯社保有联系,但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史料证实。无论如何,方大曾的生命与他的一幅幅照片永远定格在了25岁那一年。

  ■记录

  出身于外交世家的方大曾,自小开明的家庭氛围支持他走上了摄影道路。妹妹方澄敏曾撰文回忆:“读小学时方大曾就喜欢摄影,母亲坚持花7块大洋,给他买了架相机。

  在上大学之前,他就开始以“小方”为笔名,四处投稿,得来的稿费再去买胶卷。稿费获得的最大一笔收入是将一套“四子王府结婚礼”组照寄给一个英国杂志社,那次的稿费足够他买一架高级“禄莱”(Rolleiflex)相机。

  1935年,刚从中法大学经济系毕业的方大曾,应聘到北平基督教青年会当干事,后来又去天津市基督教青年会工作。不久,中共地下党组建的“中外新闻学社”(后来的“全民通讯社”)在津成立,他加入该社担任摄影记者。至此,他的活动区域不仅仅局限于平津一带,还遍及冀、晋、察、绥等地。他积极报道学生活动,常常跟着北平学生的示威游行队伍,前前后后跑来跑去拍照。“‘九一八’以后小方好像天天都在东奔西跑,忙个不停,常常只带了一把雨伞、一条毛毯、一个背包、一架照相机就离开家了。”妹妹回忆道。过多的野外工作使他没有时间待在暗房里,协和胡同10号方家大院里的一座木灰房子是他的暗房。这座灰房子后来成为方大曾失踪后母亲思念儿子的唯一寄托。母亲在大院里守候了32年,最终也未能等回儿子。

  方大曾作品的平民气质与当时摄影的大环境显得格格不入。1936年以前,他的镜头下,呈现的是胡同口的车夫,码头的纤夫,流浪的乞丐;记录的是孩子们爽朗的笑,以及北方社会中一个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场景;他记录学生集会,揭露冀东伪政权下的黑暗社会。方大曾的取景框中,传递的是一种对人文和风景直接和深刻的观察。一张张摄影作品就是他对当时社会的精彩注释。

  方大曾在绥远前线采访写下了《绥东前线视察记》、《兴和之行》两篇对战场的观察后,他不满足于此,选择骑马前行,开始了“越过集宁与陶林间的大青山,经乌兰花大庙百灵庙等处,横穿一段所谓‘后草地’地带”的宏伟计划,欲更全面地呈现战区正在发生的一切。途中他记录了矿工的艰苦生活、考察当地畜牧业以及没落的喇嘛庙和兴盛的天主堂。1937年1月6日至8日的三天内,方大曾和卫兵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凭着顽强的意志和超强的方向感,在刺骨的寒风中穿越灰腾梁,到达了陶林县。在一张他拍摄于陶林县政府大门的照片中,看到的是红格尔图战役胜利后头戴皮帽、身穿大衣、肩挎钢枪、精神抖擞的中国士兵的真实写照。

  方大曾的摄影生涯本就短暂,又逢战争爆发,时局动荡,得以保存下来的底片不多。他的一部分作品自1928年起就开始发表在各大杂志报纸,直至1937年失踪。未发表的底片则保存在北平家中的两个木盒子里,其中一个盒子里遗留的是他对“卢沟桥事变”的记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底片,都是这个木盒里的。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二部图片室主任杨红林介绍说,它们也是经历了不少曲折才得以保存的。2006年方大曾家人将底片悉数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共837张。(图片出自杨红林著《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

  (据《三联生活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内蒙古·法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声音
   第08版:专题
   第10版:中国·综合
   第11版:世界·综合
   第12版:中国·关注
   第13版:娱乐汇
   第14版:健康
   第15版:钩沉
   第16版:劲爆体坛
方大曾:被遗忘的战地记者
兴业银行“钱大掌柜”成为 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官方银行合作伙伴
内蒙古保险颁(换)发保险许可证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