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环》有个片断,写“我”即指导员临战之前急于调离连队,他走到连部窗前,听见两个人的对话,一个人猜测部队快要往前开,另一个人追问消息来源:
甲:“那,你是……”
乙:“我是从指导员他母亲那里得来的消息。”
甲:“活见鬼,那老娘们能给你啥消息!”
乙:“你真是个直肠子。你们就没想想,为啥她对指导员的调动抓得那么急?我听团里的干事说,这些天指导员的母亲几乎天天往师里打电话……”
甲:“嗯。有道理!听说那老娘们神通广大,她知道消息要比师长、军长还早呢!”
乙:“这不就得啦。我看部队在十天、八天之后就要上前线!这事你千万要保密,决不能瞎嚷嚷。”
甲:“奶奶的!只要是共产党坐天下,那老娘们胆敢在部队上前线时把她儿子调回去,看我靳开来敢不敢自费告状到北京!”
不用多揣摩,读者立即可以认准:“甲”是靳开来,而"乙"不外是连长梁三喜。作者比较成功地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显示了人物的个性。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指人物的对话、独白等。它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依据,符合人物的身份、教养、经历,能反映人物在具体情境中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人物性格、情绪等的发展变化。它还能交代、评价有关的人和事,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在靳开来与梁三喜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大战突然迫在眉睫时这两位真正的革命战士的心声。他们不是感到惊惶,不是急于盘算私事,而是以同中有异的方式,袒露了各自的可爱可敬的品格。梁三喜肠子多几道弯,比较敏感,对形势吃得很准。他向部下兼战友“透风”,为的是让连队骨干早做准备。他多少喝过点墨水,用语较“文”,调子较沉稳。他还关照靳开来保密,这同他的身份和气质是吻合的。靳开来呢?脑了稍稍简单些,用语“野”一点,调子急得多。对话后半段,梁三喜关心的是开拔这件事的本身,关心的是“决不能瞎嚷嚷”;而靳开来,一下子把重心转移到“那老娘们”的身上,把一腔义愤向不正之风喷射出去。“只要是共产党坐天下”以下的话,把靳开来疾恶如仇的品质、压倒一切的正气、大炮筒子般的脾性,反映得相当充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言为心声",人物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要代人物立言,就要先代人物"立心”。创造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语言,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鲁迅《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等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他们自己的语言从纸上站立起来,走进读者的心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