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家账本”传递2019年国计民生十大信号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始审查预算报告。这份厚厚的“国家账本”传递出哪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信号?

  【信号1】 减税降费近2万亿元:增加市场主体活力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要实施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说,减税降费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短期来看,减税降费会对各级财政带来压力,但长远来看,将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信号2】 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增长14.9%:积极促进就业创业

  根据预算报告,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538.78亿元,增长14.9%。将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分别提高至15万元和300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瑞金市委书记许锐说,实现稳就业,需要财政、人社、税务、金融等部门共同发力,构建协调、高效的服务体系。既要落实普惠性政策,也要重视重点群体和关键领域的有效帮扶。

  【信号3】 赤字率2.8%: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安排全国财政赤字27600亿元,比2018年增加3800亿元,赤字率由2.6%适度提高到2.8%。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适度提高赤字率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体现,有助于通过财政手段激发经济活力,更好引导企业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信号4】 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30800亿元: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3080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9300亿元、专项债务21500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说,今年的地方政府专项债较上年大幅增加,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规范举债的“前门”开好。与此同时,高度重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堵住违法违规举债的“后门”。

  【信号5】 中央基建投资增加400亿元:发挥投资关键作用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中央基建投资安排5776亿元,比2018年增加400亿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说,今年要重点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要在支出项目、资金使用上加强管理,避免资金不到位、不及时等问题。

  【信号6】养老金标准平均提高约5%:提升“老有所养”保障水平

  根据预算报告,从2019年1月1日起,按平均约5%的幅度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表示,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社保方面支出的增幅,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增长水平,是着力保障民生的重要体现。

  【信号7】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18.9%: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260.95亿元,增长18.9%,增量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原平市子干乡子干村党支部书记栗翠田说,中央财政对脱贫攻坚加大精准投入,对专项资金的科学分配、高效使用和全程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信号8】 科技支出增长近10%:进一步推动创新能力建设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安排9134亿元,比2018年执行数增长9.7%。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表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要更好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科技领域是财政支出近年来发力的重要方向,支出规模逐年加大,进一步推进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信号9】 教育支出增长8%: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34800亿元,比2018年执行数增长8%。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增长13.1%,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增长26.6%。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说,今年国家财力虽然紧张,对教育的投入却继续增加,充分表明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发展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才能托起未来的希望。

  【信号10】 一般性支出压缩不低于5%:政府要过“紧日子”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中央财政带头严格管理部门支出,一般性支出按照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2019年财政支出需要扩大,并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府要过“紧日子”,通过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用于保障重点领域投入。(据新华社报道)

  ■新华时评

  “增”“减”之间 凸显发展指向

  文/新华社记者  段  续  刘怀丕

  “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基本民生投入确保只增不减”——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两项实打实、硬碰硬的承诺。“增”“减”之间,体现了激发活力、促进健康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彰显保障民生、增加人民福祉的指向。

  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我国有上亿市场主体,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当前我们面对的是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的挑战。一些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税费负担减一分,他们的活力就会加倍释放。“放水养鱼”,成长壮大后的市场主体将有效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活跃度,增强财政可持续能力,促进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目标实现。

  对人民群众来说,民生保障多一分,就会收获更多幸福感。今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工作做出细致安排。教育、医疗、社保……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能为日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动力,与减税降费的最终目标一致。

  “减”是改革,“增”也是改革。各级政府在开源节流保证财政可持续、压减经费过紧日子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民生工作方式,全力以赴、尽力而为,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尽力为群众救急解困、雪中送炭,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

  “只减不增”“只增不减”这一实打实的硬承诺,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将成为全面提升发展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有效抓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全国政协妇联界别委员谈女性发展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奋斗的内蒙古
   第03版:奋斗的内蒙古
   第04版:奋斗的内蒙古
   第05版:奋斗的内蒙古
   第06版:内蒙古·综合
   第07版:特别关注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健康
   第10版:中国·综合
   第11版:世界·综合
   第12版:小记者·习作
   第13版:汇生活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劲爆体坛
“国家账本”传递2019年国计民生十大信号
她们眼中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