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遗体和器官捐献者,值得我们永远追思……

  志愿者献花,表达敬意。
  文/本报记者  王利军  摄影/本报记者  辛永红

  寄托哀思,弘扬大爱。4月3日,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红十字会在呼和浩特市古林人文纪念园共同举办了“生命如花”——2019年呼和浩特市地区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呼和浩特地区遗体、器官、角膜捐献者亲属代表,捐献志愿者代表,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红十字会机关干部,自治区民政厅、呼和浩特市民政局相关领导,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人员,内蒙古医科大学师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朝聚眼科医院有关负责人,以及新闻媒体记者等200多人参加了活动,共同缅怀纪念平凡而伟大的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追思他们为挽救他人生命、传播人间大爱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宣传普及器官捐献理念。

  【追思】

  向捐献者致敬

  自治区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芳在活动现场致辞时说,我们深切缅怀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追思他们为挽救他人生命、传播人间大爱所做出的无私奉献,追思他们为推动自治区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是造福人民群众的一项生命工程,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服务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和人道工作的助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积极参与和推动遗体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据介绍,2008年以来,全区各级红十字会在每年清明节期间都要组织开展纪念遗体器官捐献者追思活动,并号召全区各级红十字会工作者报名登记成为眼角膜捐献志愿者。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追思、缅怀遗体器官捐献者们无私奉献的人道善举。

  【现场】

  “等我也捐献了,就去找你”

  “你在那边好好地生活,等着我。等我也捐献了,就去找你。”84岁的王治国老人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深情地告诉妻子李亚君。王治国的妻子李亚君生前自愿捐献遗体,临终前拉着王治国的手嘱咐他,要完成她的遗体捐献夙愿。李亚君病逝后,王治国将李亚君的遗体进行了捐献。

  “父亲10年前就报名登记捐献遗体,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来这里参加纪念活动。他去年去世后,家人帮他实现了生前愿望。当时,我觉得不理解。今天我觉得他是一个高尚的人。受父亲影响,我母亲也报名登记了遗体人体器官捐献。”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捐献者白明珠的儿子白晓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几度掉泪,感慨父亲思想高尚,给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您不要伤心啦,您看,这么多人来缅怀纪念老爷子,他的善举被人们铭记传诵,多好呀。”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一位年轻人正在宽慰掉眼泪的云爱花。云爱花的儿子、女儿、女婿半蹲在纪念碑前,用新漆一遍遍描绘着逝者的名字。云爱花一边擦拭眼泪,一边告诉记者:“老伴斯尔格楞重病期间,女儿曾为他购买了墓地。没想到老伴弥留之际要捐献遗体,当时我不理解,但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老伴走前反复嘱咐我们,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相关部门,看看哪些器官能用来挽救他人。我现在琢磨这个事,觉得人这一辈子很短暂,在世时儿女孝顺,去世后还能捐献遗体,为医学科研做贡献,也值得。将来,我也会像老伴一样捐献遗体器官,为社会做最后的贡献。”

  【人物】

  八旬老人义务宣传遗体捐献30多年

  “我这一生是党给的,我也把这一生都献给党,这算是我的最后一次党费吧。”“我们老两口和孩子们都是医务工作者,可以说是一个医学世家。自己生病多年,身体不好,一直就有在身后捐献遗体的愿望。清明前后,在电视上看到了有关遗体捐献工作的报道,就与老伴儿和家人商量了自己的决定,庆幸的是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我有生之年为祖国没做多少事,但去世后一定要将遗体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和解剖。”……在古林人文纪念园遗体人体器官捐献纪念馆墙壁上,捐献者留下的一句句发自肺腑的遗言让人动容。

  “人的遗体是医学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在医学科研教学治疗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拯救生命的重要手段,我将不遗余力地为推动医学教学和医学科研做出贡献。希望有更多的人士摒弃旧的封建思想,改变传统观念,移风易俗,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共同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呼和浩特市遗体器官捐献发起第一人张普照代表遗体捐献志愿者讲话时动情地说。

  张普照今年81岁,是呼和浩特市公开发起、组织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的第一人,早在1986年他就开始关注遗体器官捐献,并于同一年递交申请承诺身后捐躯。多年来,他多方奔走宣传遗体器官捐献的积极意义,并于1998年协同另外两名志愿者钟朴、邢学智骑着单车“全国万里行”,向北京、济南、上海、福州、深圳、海南三亚、广州等地的红十字会学习遗体捐献工作经验。在古林人文纪念园遗体人体器官捐献纪念馆,王芳号召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向张普照学习,积极登记捐献遗体和器官,延长生命造福社会。

  音乐低徊,鲜花做伴。内蒙古医科大学2018级中医四班的学生在纪念碑前集体宣誓,庄严表达了医务工作者对遗体器官捐献者的敬意,以及志愿献身医学的决心。  

  【数据】

  全区遗体角膜和人体器官捐献累计登记3629人

  截至2018年底,全区遗体角膜和人体器官捐献登记2203人(累计3629人),实现遗体捐献17例(累计110例),实现眼角膜捐献6例(累计69例),实现人体器官捐献7例(累计41例)。2016年起,自治区红十字会建立了“关爱生命基金”,加大了对捐献者的人文关怀和困难家庭的救助力度,2018年共投入23万元开展了人文关怀和救助工作,为26个遗体(角膜)和人体器官捐献者家庭发放了抚慰金,为10个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困难家庭给予了人道救助。共投入71.3万元开展了人文关怀和救助工作,为81个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家庭发放了抚慰金,为56个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困难家庭给予了人道救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特别关注
   第05版:新报热线
   第06版:新报调查
   第07版:公益广告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旅游
   第13版:都市心情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劲爆体坛
遗体和器官捐献者,值得我们永远追思……
包头举行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活动